展示本地非遺特色 增強「港風」吸引力

  穆家駿 全國青聯委員 灣仔區議員

  近年來,隨着全球旅遊業的復甦,香港正積極創新增強其旅遊吸引力。今年新春節假,由年廿九至年初五,共有約107萬旅客訪港,較去年同期增長3%,其中非內地旅客的訪港數字較去年農曆新年增加17%。這顯示出香港在疫後旅遊市場的強勁復甦勢頭。上月訪港旅客的初步數字共有約470萬,按年升24%,進一步證明了香港作為旅遊目的地的吸引力。因此在這個大背景下,如何用好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旅遊吸引力,特別是對外國旅客的吸引力,成為了當前特區政府振興香港旅遊業的一個重要課題。

  去年年底,春節申遺成功,增強中國人的文化自信,點亮人類文化的「中國時刻」,展現中華文化在全球文明版圖中的獨特價值,對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積極意義。今年是春節申遺成功後的首個春節,內地不同城市即展開了大大小小的非遺旅遊,「年味」成為了新的旅遊增長點。香港同樣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長洲太平清醮、大坑舞火龍等,這些傳統節慶和民俗活動不僅是文化的象徵,也是吸引遊客的亮點。這些活動背後蘊藏着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意義,能夠讓外國遊客深入了解香港的獨特風采。

  以筆者服務的灣仔區為例,大坑舞火龍是本港一項極具特色的非遺活動,每年中秋節期間舉行。這項活動始於十九世紀,旨在驅除瘟疫,如今已成為香港重要的文化標誌。舞火龍的壯觀場面和獨特文化內涵,對外國遊客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讓大坑舞火龍更具國際吸引力,可以通過更多創新方式呈現,比如結合近年非常流行的現代光影技術,增強舞火龍的視覺效果,打造更具震撼力的表演,也可以讓火龍平日在火龍文化館作恒常展出。而且,舞火龍也可以結合區內不同的文化旅遊資源,例如附近的天后三角廟船、大坑蓮花宮、銅鑼灣天后古廟等等,打造獨特的中國廟宇文化旅遊路線,提供一站式文化體驗。非遺舞火龍活動也可以帶動夜間經濟,與銅鑼灣避風塘文化結合,推出夜間市集、傳統美食攤位等等,吸引遊客延長在灣仔遊玩、停留時間。

  除此之外,在國際上說好香港非遺故事也非常關鍵。香港作為一個內聯外通的大城市,社交媒體宣傳的作用實在不可小覷,既可利用Instagram、YouTube等國際平台,發布活動的精華片段和幕後故事,吸引年輕一代的國際遊客,也可以用好小紅書、抖音等內地平台,進一步豐富內地旅客來港的體驗。

  善用本港非遺元素,可以使香港能夠在全球舞台上展示這裏的文化多樣性。香港需要在開放包容的姿態下,廣泛拓展國際聯繫,提升全球影響力。只有這樣,才能讓「中國香港」這一國際大都市的金字招牌更加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