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度春節/三門仔遷村一甲子 村民熱鬧賀新歲

新界鄉村慶新春氣氛特別濃,各個村落安排了不同的節慶活動。當中,大埔三門仔新村今年迎來遷村60周年,村民在新春期間舉行連串慶祝活動,昨日趁蛇年大年初四,舉辦遷村60周年慶典暨恭賀大王爺寶誕慶祝活動,村內張燈結綵,舞獅舞麒麟,筵開逾百席,村民們圍爐吃盆菜,十分熱鬧。
三門仔新村遷村建村的背後,是60年前為配合政府興建船灣淡水湖,保證食水供應,舉村搬遷的故事。時間流轉、滄海桑田,村民沒忘記自己的根,在這天,有村民從海外回港慶祝遷村一甲子,有村民邀親友入屋喝茶談天,共憶當年點滴。\大公報記者 劉碩源(文) 何嘉駿(圖、攝錄) 融媒組(製作)
三門仔新村位於大埔區鹽田仔,面向船灣避風塘,昨日中午時分,大公報記者從港鐵大埔墟站出發,乘搭的士車程需十多分鐘來到三門仔新村。初入村,多幅巨型傳統花牌立即映入眼簾,村內家家戶戶門前張燈結綵,掛上紅燈籠、綵燈等,新春裝飾喜迎慶典。
欣賞舞獅舞麒麟及神功戲
鄉村人情味滿滿,這天節慶,村內不少人家更是大開家門,親朋經過,便出來挽着手臂邀入家中落座,奉上一杯清茶,相談甚歡。深入村內,盆菜香味撲面而來。湖畔、屋簷下,一張張枱上,溫着裝有蝦、魚丸、雞等食材的盆菜,放眼所見,數量逾百圍。準備入席的村民,正和海外回來慶祝的親友互道新春祝福、回憶一甲子以來鄉村的生活點滴。
遠處傳來鑼鼓喧天聲,醒獅、麒麟正在歡騰起舞,增添喜慶氛圍。不少村民放下碗筷,舉起相機、手機拍攝錄像留念;有村民為尋求更好視野,結伴到天台觀賞表演,為舞獅、舞麒麟的一招一式歡呼。另一邊,戲台上正在表演神功戲,粵劇團演員賣力演出,台下觀眾凝神觀賞,在謝幕時喝彩。戲台前的伯公社壇,香火繚繞,有村民帶着蹣跚學步的幼童上前敬香、祈福,祈求新一年事業順利、身體健康;有村民伴着海外歸來的鄉里,一同祈福。
船灣海風平浪靜,在遠處的船灣淡水湖面下,蘊藏着這個村子為香港貢獻的歷史。在上世紀60年代,政府在大埔船灣興建淡水湖,附近多條鄉村包括原本位於白沙頭洲的三門仔村,需要遷走。1965年,三門仔全村遷往鹽田仔,取名三門仔新村;其後,舊村及高流灣的漁民陸續加入,共建今日的三門仔新村。
現年70多歲的張伯伯,一邊看着神功戲,一邊向大公報記者細說三門仔新村的故事。村內現時主要是老人居住,年輕人多已搬到大埔市中心或區外居住,亦有一些村民到海外打拚發展,大王爺誕從一年一辦改為三年一辦,村中景象與昔日已經不同。但他說,每次慶祝大王爺誕,村內都會回復昔日的熱鬧,海外遊子、在外打拚的村民紛紛回來村中,聚在一起聊着聊不完的話,讓他憶起小時候隨家人搬入三門仔新村的感覺,「只要家人在、鄉里在,在哪裏都是一樣的。」
享海洋資源 可發展旅遊業
昨日應邀出席慶祝活動的立法會議員陳克勤說,三門仔村當年為助香港建設更大的水庫,以應對缺水問題,舉村搬遷,村民靠守望相助、互相關懷的精神,克服搬遷後不適應的問題。他認為,這種無私奉獻、互相關懷的精神,值得市民學習。
同樣應邀出席活動的漁農界立法會議員何俊賢說,三門仔新村的新春慶祝形式,雖與新界其他鄉村的區別不大,但村民為香港無私貢獻、共同面對搬遷的這一經歷,讓村民關係更緊密、更團結,令三門仔有所不同。他並說,三門仔新村具有避風塘、養殖區等天然海洋資源,有發展旅遊業的潛力,期望未來有更多配套設施落成,協助居民提升經濟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