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影畫/《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彰顯改編匠心

每當把香港導演徐克的名字放在一個IP之前,這部電影或革故鼎新、別開生面,或旁逸斜出,兇猛妖艷。遇到《射鵰英雄傳》的郭靖,拍攝以及改編確實有點難。然而徐克還是打破了奪寶、復仇的江湖恩怨格局,將主線集中於郭靖尋找黃蓉,男女主角重逢後在宋蒙邊界,阻止蒙古鐵騎南下。特別是金戈鐵馬的戰爭場景,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陳學軍
金庸的原著主打家國情懷,也是這份「俠之大者」,令有華人處必有金庸的武俠小說。而在這版《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影片當中,其新意在於跳出了奪寶、復仇的江湖恩怨格局。主線集中於郭靖尋找黃蓉,男女主角重逢後,在宋蒙邊界阻止蒙古鐵騎南下。其間有機穿插西毒一伙搶奪《九陰真經》、華箏(張文昕飾)對郭靖(肖戰飾)和黃蓉(莊達菲飾)關係的轉變。「雖千萬人,吾往矣」的高潮段落,也是全片立意落點。這是以往改編因各種原因未拍軍隊作戰,或者受了拳腳功夫局限,而被有心或無意忽略的書中「名場面」。
演員用心詮釋角色
其中華箏最為驚艷,本片角色定位的豐富在以往版本中難得一見。華箏救黃蓉,本性善;郭靖與黃蓉的情感打開了她單一成長環境前所未見的一面;她武功不高卻敢於為愛而戰;她愛憎分明、自主決斷證明了公主身份,而不是因為身份一味刁蠻。只不過華箏出場,讓筆者在接受上花了幾秒時間。因為她父兄的臉型都是蒙古人的寬臉,而她的長相則像來自江南。理解導演的選角傾向不難,有說服力的還是張文昕的表現,她駕御了獨立、純真、豪邁以及內心轉變的關鍵時刻等多個層面。
飾演郭靖的肖戰稱職地完成角色,為自己的職業生涯譜寫了新篇。黃蓉的古靈精怪被保留在與西毒的對手戲中,給了金庸的老讀者不少親切感。在這部影片中,如果不是香港演員梁家輝這樣的好演員,那些「你有重兵,我有神功」的場面,可能真會成為「義和拳」。
值得肯定的,還有金戈鐵馬的戰爭場景。影片中一掃劣質古裝劇中,二十個高矮不一的士兵就代表薛仁貴東征大軍的粗糙。落力去拍攝那些文字描述易、形象再現難、需要花大錢的內容。有錢可以裝容整肅,可以旌旗獵獵,但要營造出虎豹兒郎、甲光向日的質感,還得看導演的鑒賞力和團隊執行力。片中多個細節,例如蒙古大軍至少在近景和前景都是身壯頰闊的群演……都展示創作者的審美和匠心,增加觀眾購票進場的理由。
主線突出家國情懷
當年在金庸小說中讀到懷着郭靖的李萍從臨安一路北上,穿越戰亂屢生的地區,這對於毫無草原生存經驗,卻以放牧立身的一行人而言,可能性究竟有幾多?後來才明白金庸下筆之初,就安排了郭靖與鐵木真決裂的大結局。後者是義父、「準岳父」、華箏作為青梅竹馬的三角戀一員、事發後李萍作為大汗的人質等身份的設定,甚至郭靖習得絕世武功,都是醞釀發展;江南七怪到大漠東邪西毒在中原,都是必經過程。
能寫這個過程,故事曲折好看,比如走紅當下的馬伯庸。沒有這個結局,主人公全部的追求往往落入虛空,比如網文小說中,誰還能誰還敢在歷史的關鍵點發揮個人作用?
筆者以為,「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精神,足以彪炳郭靖將宋朝領土和百姓護在身後的行動。徐克這次對金庸作品的改編,主題主線突出,情感情節到位,也影響了沒看過經典1983版《射鵰英雄傳》甚至也沒看過金庸原著的年輕觀眾,加深他們對家國情懷的理解,對「俠之大者」的認同。
個人觀感的不足之處,一是力從地起的真功夫越來越難得一見,本片中郭靖以「降龍十八掌」對歐陽鋒的「九陰真經」,那種高來高去、你颳風我打雷的特效,就算告訴外國觀眾,這是中國版漫威也行;再就是近來大片常用的棚拍加後期畫面的技術,雖然精美飽滿,但缺少留白的氣韻,反而顯得局促不夠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