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未來三年撥款將調整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昨日在電台節目表示,政府財政正面對挑戰,基於社會共同承擔的原則,教資會未來三年對八間資助大學的撥款將有所調整,她相信不會影響院校運作。
立法會議員鄧飛表示,教育局調整撥款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但他認為需提高調整政策的透明度,以保障公眾知情權。\大公報記者 郭如佳
蔡若蓮表示,八大除了政府撥款外,院校亦有其他收入,包括接受外界捐獻及研究院課程的學費收入等,一直以來財務穩健。當局近20年無調整學費,會給予校方有足夠時間消化及進行財政規劃,相信調整不會影響各院校的運作及競爭力。她指出,政府在考慮家庭負擔等因素後才決定加學費,政府現時仍負擔資助學位的87%學費。
早前有意見指,政府對每個非本地生補貼數萬至10多萬元,建議政府長遠應逐步增加非本地學生學費至收回成本。蔡若蓮表示,決定是否增加學費,需考慮周邊國家及地區的收費水平,平衡對人才的吸引力,舉例現時新加坡院校收取非本地生一年約10多萬至20多萬元學費,若香港貿然大幅調整至30多萬港元,就會削弱吸引力,難以吸引優秀學生來港。
議員促增調整撥款透明度
立法會議員鄧飛認為,教育局的撥款調整可能是出於「節流」考量,意在節約支出。他透露,如今教育在政府財政支出中的比重僅次於福利與醫療,且在過去很長時間內都位列榜首。因此,在財赤帶來的挑戰下,鄧飛表示,「教育局調整撥款的行為完全可以理解。」
不過他強調,調整的政策需要提高透明度,讓公眾了解細節,包括「具體如何調整?是否會減少某些開支而其他方面不變?所有大學的撥款是否按相同比例減少?」這些都需要更高的透明度來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同時他也建議,撥款調整可從兩個方面考慮,一種是無論什麼學科統一收費,另一種則是根據不同學科去具體收費,如報讀醫學院可以適當加收學費。
而在是否增加非本地生的學費方面,鄧飛認為具有增加的空間。「非本地生學費雖遠高於本地生,但非本地生的學費仍不能完全覆蓋所有的教學成本,因此適當的、逐步的增加學費是可以理解的」他補充,目前香港對於非本地生的學費收費,與其他歐美國家甚至是新加坡相比有很大的競爭優勢。
中小學課程方面,蔡若蓮表示,為回應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高小課程會加入編程教學,而初中有人工智能單元。至於STEM教育,她表示,STEM教育注重數學工程,及加強應用能力,認為與人工智能是相輔相成,數字教育督導委員會將繼續探討如何整合各方面資源,加大力度推動相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