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視窗】不拘一格育人才

  這是蛇年首次見報,祝願讀者們身體健康﹗如意吉祥﹗

  我在兔年最後一期提到如學院制的戲曲畢業生未達到舞台表演的程度,藝術總監也回天乏力;其實,責任也不全在學院,戲曲演員學習基本功的最佳時機是兒童時期,但一如梁寶華教授在《香港粵劇的傳承模式倡議:從師徒制和社區訓練到學院制》一文所指出,今天香港粵劇的傳承主要依靠一個有效的學院制教學模式,並以社區訓練作為先導,以培養未來的粵劇專業藝術家。

  梁教授對社區學習有以下的分析:「社區訓練的教學模式可算是師徒制和學院制之間的折衷,它也是非正規學習的代表。首先,它跟學院制在專科專教的情況接近,但由於資源所限,未必有很多的專門導師,亦沒有一位師父作為主要學習對象,更談不上有如師徒制的密切的終身師徒關係。其次,由此場地和資源所限,教學僅以練功為主,文化和知識方面的學習則欠奉。而且,社區訓練欠缺學院制的正規訓練模式,沒有正式的課程和考核,教學以導師的要求為依據,雖有規定的學習時間表,卻沒有一定的升班學習年期,而是彈性地分配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年級。導師的要求亦高,但沒有師徒制的打罵方式。在文化規範方面,除學習和表演外,師徒制內的學徒需了解和學習文化的環境。」

  至於學院制,是「以正規學習模式教學之一,它有詳盡的課程、明確的教學目標和學習年期、入學和畢業的具體要求、規定的學習時間表等,學生要在規定的年期完成所有的課程,並達到一定的水平方可畢業,而畢業後學院和導師再無任何教學或帶學員入行等責任。課程除了日常的正規課堂外,還包括在學院和粵劇從業員的指導下在戲班實習,讓學生有實際的演出經驗。學習內容方面,學生並無特定的師傅,而且教學以專科專教的模式,即把粵劇的技能分為唱功、基本功、毯子功、把子功和演科等,再由專門的導師教習。除了粵劇技能的教習,學院還會把其他有關知識包含在課程中,包括語文及文學、歷史、地理等,讓學生有較全面的文化修養」。

  我個人認為香港八和粵劇學院提供的粵劇課程屬高級版的社區訓練的教學模式。在1990年代,八和粵劇學院的課程曾經走分級制,提供類似學院制的全面課程。直至課程主任區文鳳離職後,才改為提供獨立課程。

  在梁教授的大作裏,提倡一個結合師徒制和社區教育的粵劇承傳模式,很富香港特色,讀者如有興趣了解它的內容,可在網上尋找《香港粵劇的傳承模式倡議:從師徒制和社區訓練到學院制》原文一讀。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