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擬調整八大院校撥款

蔡若蓮:正檢視未來三年資助 相信不影響競爭力
踏入蛇年,如何靈活應對財政挑戰、削減赤字是香港特區政府重點工作之一。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昨日表示,基於社會共同承擔原則,教資會在未來3年對8所資助大學的撥款將會有所調整。她強調,八大一直以來財務穩健,局方有給予院校足夠時間消化和及早作出規劃,加上院校亦有撥款以外方面的收入,相信調整撥款不會影響院校的教研運作以至競爭力等。
●香港文匯報記者 鍾健文
面對財赤,特區政府正積極想方設法開源節流、善用公帑。蔡若蓮昨日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在財政挑戰下,無論是特區政府自身開支,或是給予大中小學的撥款,都會因應共同承擔的原則而有所調整。其中,給予8所資助大學的撥款,是由教資會每三年一度按整體香港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劃作出建議,特區政府現正檢視2025/2026至2027/2028的三年期資助,並即將作公布。她預告,局方將會調整未來三年的相關撥款。
根據教育局提交予立法會的文件,局方透過教資會在2022/2023至2024/2025三年期內,合共向八大提供632億元的經常撥款,即平均一年約為210億元,其中約78%為教學用途,約20%為研究用途,其餘約2%則是專業活動用途。
蔡若蓮坦言,相較其他地方,本港對大專院校投放的資源一向不算特別多,而大學亦有其他收入,包括接受外界捐獻及自費學生的研究院修課式課程學費等,因此有一個相對穩健的財政儲備和管理。由於八大本地生學費亦將於2025/2026學年起連續3年增加,每年加幅約5.5%,加上非本地生名額增加至40%,相信未來大學的學費收入會有所增加。
院校財政穩健 有足夠時間規劃
她提到,現時資助學位獲特區政府八成七的補貼,八大亦有逾20年未調整學費,學費增加幅度是考慮學生家庭負擔等因素後才決定。
蔡若蓮強調,局方有給予院校足夠時間去消化並作出財政規劃,加上八大長久以來的穩健財務,她相信撥款調整「不會對院校的教學、研究、吸引力和競爭力造成影響」。
香港文匯報早前已率先披露,本港各所資助大學2023/24年度錄得可觀盈餘出現「水浸」情況,根據大學的年報及財務報表,去年八大整體年度綜合盈餘總計高達95億元,主要受惠於金融市場投資、自資課程學費等,部分大學的盈餘甚至達到該年度教資會經常資助額一半以上(詳見表)。
非本地生學費調整 需考慮能否聚才
在非本地生學費方面,蔡若蓮表示,不會利用公帑作出補貼。目前八大的非本地生學費以邊際成本計算,每年為14.5萬元至18.2萬元,是本地生學費3倍至4倍多,到9月新學年則將再增加6%至23%。
對有建議香港長遠可進一步調升非本地生學費,她認為需要平衡學費成本和對人才的吸引力,並舉例說,同區的新加坡非本地新生學費亦是10多萬元至20多萬元,「若香港貿然大幅度調整到30幾萬元,除非我們競爭力好強勁,否則恐怕難以吸引優秀學生來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