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105歲會計:仍想返工,仲有好多嘢未做!

  圖:龐姑娘永不言休,將香港人不怕辛苦的「獅子山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圖:龐姑娘永不言休,將香港人不怕辛苦的「獅子山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過完年,又要返工了,有些打工仔難免會有「年初四咁嘅樣」。但香港卻有一位敬業樂業的老前輩,105歲高齡仍在工作,直到去年末才退休,她叫龐敬嫻,人稱龐姑娘。同事們對她的印象,總是第一個上班,又是最後一個走。勞碌大半生,甚至侄子至今也只有幾回成功邀請她去旅遊。一問到還想不想上班,龐姑娘眼裏立刻泛光,「想啊!仲有好多嘢未做。」香港人那種不怕辛苦的「獅子山精神」,在她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龐姑娘本是一家地產商的員工,68年前機緣巧合下,認識了美心集團創辦人伍沾德,之後便隨他到了美心集團從事會計工作。開荒牛不容易,由美心第一間餐廳開業起,她就當餐廳「管數」。當時剛起步的美心仍未建立寫字樓,龐姑娘的工作枱就設於餐廳廚房背後的一個小倉庫內。科技不發達,計算工作要由人手打算盤,滴滴答答地打着算盤,每天上午九點上班,一直幹到凌晨三點,要到四點才到家。「因為當時並不是那麼多人讀過書,不會算數的員工總會在夜晚下班後來找我教他們計錢。」

  美心開荒牛 日日加班不言倦

  「她總是第一個上班,然後最後一個走。」曾與她一起共事的莫先生對龐姑娘的刻苦耐勞尤為印象深刻,「80年代末時,老闆知道她總是熬夜加班,就跟會計部的同事說,誰能讓龐姑娘晚上七點準時下班,就獎勵5000元,結果至今都沒有人拿到獎金。」亦有同事表示,龐姑娘雖年紀大,但工作指示卻非常清晰,要求也很高,但卻一點也不苛刻,她的工作態度也讓人很自然地就會尊敬她。

  也許是忙碌慣了,龐姑娘並沒有太多心思享樂,對工作的熱情更是年勝一年。龐姑娘沒有結婚,一直與弟弟同住,所以與兩個侄兒的關係非常密切。「一早就叫她退休了,但她不聽。莫說退休,連放兩天假都不肯。」她的侄子阿熙指,有時候想跟她去旅行,但才出門幾天,她就惦記着工作,總覺得自己離開太久了,沒幾天就想回港工作了。至今也只去過幾個地方,包括北京、上海、廣州。即便是疫情期間,她亦不畏懼,「戴個口罩,她又照返工了。」

  「她受的教育不多,很多東西都是自己學回來的。但她一直堅持,一方面睇住頭家,一方面工作,很值得敬佩。」由於舊時代教育並不普及,好學的龐姑娘自小就讀俗稱「卜卜齋」的私塾,因此總喜歡言談間就嘮叨幾句古文。「恩塑表於人間,鼓春回於碗底。」她看旁人聽不懂,便解釋,「意思即是你的恩德施於人間,要記錄起來,讓後代的人能夠以此為鑒,鼓勵恩德。」

  工作中找樂趣 敬業樂業典範

  除了喜歡念叨古文,年輕時的龐姑娘還喜歡穿旗袍。另一侄子阿達回憶小時候,姑姐閒時在中午12點飲完茶,下午就到花布街買布。「有個上海師傅會上門,因為龐姑娘很忙,所以師傅就上門度身,大概一個月來一次。」阿達又認為,姑姐是一個非常堅強的人,「即便是我父親去世時,她很傷心,但也沒有大哭大叫,處之泰然地幫忙處理身後事,印象很深刻。」

  「我支持她返工,因為她的同事很照顧她,她自己本身也喜歡工作,這樣比較開心。」阿達認為,龐姑娘在工作中找到樂趣,是敬業樂業的典範。那龐姑娘本人還想不想返工?「想啊!仲有好多嘢未做!」一說到返工,她的雙眼就放光,這種神氣並非一般的百年老人能綻放的。

  但由於身體原因,去年年末龐姑娘還是選擇離開崗位,退休了。反觀她的大半生,她從美心只是一間小餐館,一路貢獻到如今成為全港連鎖大集團,在她身上反映的,正正是老一輩的老香港,不怕辛苦的「獅子山精神」。在他們以生命作燃料,不斷燃燒貢獻下,才有了今日的香港,這種美德在龐姑娘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