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舞草龍祈安康 外國友人在深探民俗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若溪 深圳報道)隨着區域性入境免簽、過境免簽政策的持續優化,成功申遺後的首個春節,很多外國人被吸引而來。在深圳坪山區坪山街道國際化街區,來自意大利、美國、日本等國家的遊客和市民一起揮毫潑墨,畫出一幅幅「蛇年國畫」。來自巴基斯坦的納什展示着自己繪製的生肖蛇和臘梅作品,用剛學的中文說:「祝大家蛇年快樂!」
大年初二晚上7點,一場別開生面的舞草龍活動在深圳南澳月亮灣舉行,吸引了不少外國友人的熱情參與。南澳舞草龍,這一民俗傳統於2007年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它起源於明清時期南澳疍家漁民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舞草龍寓意着祈求風調雨順、幸福安康。
活動當天,現場氣氛熱烈非凡。一條由33節金黃劍草精心編製而成的草龍成為全場的焦點,龍頭栩栩如生,龍眼炯炯有神,龍身蜿蜒曲折,龍尾靈動飄逸。當舞龍的鑼鼓聲敲響,這條逾百米長的草龍在街巷間騰躍而起,追逐着同樣插滿香火的龍珠,蜿蜒前行,所到之處瞬間點燃觀眾心中的熱情與活力,整個活動現場充滿了無盡的歡騰與喜悅。除了草龍隊伍,現場還有南澳漁民迎親舞隊、麒麟隊、漁燈隊、腰鼓隊等加入巡遊活動。
「舞草龍是一種獨特的文化體驗」
舞草龍的隊伍中還有不少外國友人,他們臉上洋溢着興奮和好奇的神情。「舞草龍太有趣了,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文化體驗。在中國,龍代表着強大和吉祥,我能參與其中,感覺像是深入了解了中國文化的精髓。」一位來自西班牙的友人表示,南澳舞草龍獨特的魅力深深吸引着她。當地的非遺項目漁民娶親表演師傅也熱情地歡迎外國友人的加入,她們一邊展示着舞蹈技巧,一邊向外國友人講述漁民娶親背後的故事和文化內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互交流、相互學習。
晚上8時左右,舞草龍隊伍抵達月亮灣海堤畔,草龍依次疊放,人們一邊祭拜,一邊把草龍點燃。焰火沖天而起,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人們歡欣鼓舞的面容,在此起彼伏的歡呼與吶喊中,每個人都在心中默默許下對新一年的美好祝願。「舞草龍是我們每年春節最熱鬧、最期待的節目。」在香港生活十餘年的石先生向香港文匯報記者感嘆道,幾乎每年他都會專程回到南澳觀看舞草龍,它承載着南澳人對故鄉深沉而熾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