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城誌】年糕饋歲
青 絲
《清稗類鈔》裏有一段文字詳述了年糕的傳播過程:清代中期,年糕作為年貨致贈親友的習俗從廣東輻射流傳開來,各地之人都對「糕」諧音「高」的口彩心存期待,祈望來年生活更上一層樓。至清末,年糕演變成為了普通點心,一年四季都可吃到,各地也根據本地物產和飲食習慣進行改良,又發展出了用大米製成的年糕,其做法有用蔬菜和肉煮年糕湯的,也有用火腿加筍和蔬菜一起炒食的。但粵式年糕沿襲了用糯米粉加紅糖蒸製、保持甜口的傳統,至今仍是過年不可缺少的饋歲食品。
嶺南民俗,過春節極重人情往來,年糕是靈魂角色。過去糯米是定量供應的,距春節還有半個月,人們便把之前攢下捨不得吃的糯米拿出來,用水浸泡一晚。街坊鄰舍中有石磨的,也開始忙碌起來,從早到晚都有人上門磨米漿。又以用手工推動的傳統石磨最為吃香,如果是裝了電機馬達的石磨,就沒有那麼受歡迎。因為用馬達驅動的石磨轉速太快,磨盤很容易發燙,導致米漿糊化黏稠,沒有手工磨出來的米漿那麼細膩,蒸製出來的年糕易結塊,口感偏硬。年糕的品質,也潛在演繹着人與器物之間的微妙關係。
葉靈鳳的文章談到,清末廣東的大戶人家,主婦每年都會親手製作年糕,每戶鄉鄰贈送一底,以示大家風度。人們饋贈年糕,除了祝福一年更比一年高,也有修復人際關係的目的。世人雜居一處,性情各異,哪能永遠圓融和氣?尤其過去那些大戶人家,要面臨更多利益權衡,難免會與他人有磕磕碰碰的時候。於是到了過年,以饋贈年糕的方式進行互動,傳遞善意,表達相互依存的重要性。接受者感受到了來自對方的信任和尊重,即使之前內心中存有不快,也會冰釋前嫌,歸於友好,從此注重維繫這段友情關係,在需要協同合作的時候更為積極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