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觀歷代興衰 識人事臧否──讀宋志堅《〈資治通鑒〉閱讀筆記》


  《資治通鑒》閱讀筆記

  作者:宋志堅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著名雜文家宋志堅花了近三年時間,讀完了294卷400萬字的《資治通鑒》,爬梳剔抉,分類製卡,還旁涉《漢書》《三國誌》《新五代史》《十國春秋》《會稽典錄》等史籍,以對《資治通鑒》中的人物和事件進行互證、參照、補充和糾偏,寫下了33.5萬字的《〈資治通鑒〉閱讀筆記》(以下簡稱《筆記》)。

  司馬光主持編撰《資治通鑒》,目的在於資治資政。宋志堅的《筆記》也是順着這個角度去選題取材、構思謀篇,凸出其要旨:善可為法,惡可為戒。第一編「千古風流」記錄了《資治通鑒》中27位「善可為法」的歷史人物,如帝王劉恒、楊堅、李世民、郭威等,名臣如丙吉、魏徵、宋璟等。這些彪炳史冊的帝王將相,或是勵精圖治,或是從善如流,或是犯言直諫,或是為民請命,或是捨生取法,為讀者提供的是一幅幅精到而清晰的剪影,盡可能在一篇短文裏將某一個問題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講得清清楚楚,可資後人借鑒。宋志堅對人物分析自有主見,如《李泌:白衣山人 亂世真相》中質疑司馬光評說李泌「好談神仙詭誕」,列舉史書中兩例李泌不言「神仙詭誕」,為之辯白,「覺得司馬光似乎是看走了眼」。

  《筆記》第二編「亂世奇葩」,則是擷取《資治通鑒》五胡十六國至五代十國時期21個「惡可為戒」的短命皇帝,如秦二世胡亥、東吳末帝孫皓、前趙隱帝劉粲、南朝齊東昏侯蕭寶卷等。這些「奇葩皇帝」暴虐、淫亂、驕奢、荒誕不經,其歸宿揆一:多行不義必自斃!《南朝宋廢帝劉子業》一文,宋志堅列舉劉子業「血染皇冠」「人倫道盡」「竹林噩夢」,推斷「劉子業轉瞬之間就成為『廢帝』,由其『多行不義』所致」,雖然他沒列入正統的帝王譜系,《資治通鑒》不稱其為「上」。

  如果說《筆記》的第一編和第二編是作者閱讀史料、筆記人事為主,寓論於史,那麼,第三編「如是我見」20篇則是有關《資治通鑒》的雜感隨筆,無論是評品人物,還是考證史實,抑或問題論辯,都是以史帶論,以歷史為載體,注視歷史的起伏曲折,關心歷史人物的成敗悲歡,旨在尋找歷史的真相,也是為今天提供一個可以信賴的參照系。它們堪為文史類雜文的典範。那麼,宋志堅是如何高屋建瓴、言簡意賅地表達「我見」的?這裏不妨擇其一二略析之。

  首先是挑戰傳統的史說,發表真知灼見。如《「毛遂自薦」很可疑》,宋志堅依據《資治通鑒·周紀五》有關文字,提出「毛遂自薦」這個典故相當可疑,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的記載也有諸多不合理之處,經過一番考證,他得出結論:「我甚至懷疑,『毛遂自薦』的毛遂,是否確有其人?」又如《〈資治通鑒〉中的「二王用事」》,直接推翻了史有定論的「永貞革新」一說。

  其次,注重朝代興衰的規律性發見。如《「盛唐亡隋」評說》,雖說隋朝二世而亡,唐朝歷時二十世,但都不能突破由治而亂、由盛而衰、由興而亡的歷史怪圈。宋志堅從龐雜的史料中發見,其規律性就是「人治」(「亂世就是人不治的時代」),並列出人治的三個特徵:終身制、世襲制、家長制。再次,臧否人事不以勝敗論。

  史載項羽屠咸陽,殺了秦降王子嬰。西漢賈誼《過秦論》評論這個敗者時說:「身死人手,為天下笑」。宋志堅寫下《〈過秦論〉之「過」》一文,提出異議:「子嬰出降,乃是審時度勢的選擇。大廈將傾,獨木難支。他既無回天之力,出降顯然是減少雙方傷亡的明智之舉……可為天下嘆息,卻不可『為天下笑』。賈誼所言,近乎胡言亂語了。」斯言當哉!

  縱覽《筆記》,宋志堅使用史料的方式是輕柔自然的,沒有某些學問家的賣弄和僵硬,語言也是簡潔溫暖的,以確切為限但絕非粗陋。讀之每每令人沉浸在歷史之中,總不免有「古時明月今猶在,今月曾經照古人」的感覺,以古鑒今,串聯歷史與現實,其所引發的議論,總是期許着對於今人有所借鑒和啟迪。 ●文:沈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