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摺紙藝術家 創造無限可能

摺紙是藝術,在指尖的引導下,紙張悄然化為各式各樣的形狀與意象,每一摺,每一壓,象徵改變與重生,宛如畫家在畫布上揮灑的每一筆。接觸摺紙藝術長達20年的陳柏熹,雖在國際摺紙比賽上獲獎無數,但仍要經常面對一些偏見和不解。
「香港許多人認為摺紙只是兒童遊戲,以為只是簡單的紙張摺疊,不認同它可以像名畫一樣擁有收藏價值,低估了其作為藝術形式的深度和複雜性。」陳柏熹日前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有人認為摺紙是紙紮、不吉利。儘管如此,他一直堅持不懈地推廣摺紙藝術,用行動改變人們的觀念。\大公報記者 唐雪婷(文) 林少權(攝錄) 楊州(製作)
常言道「好奇害死貓」,但對陳柏熹而言,正正是因為好奇,讓他與摺紙藝術一同經歷20個春夏秋冬。「20年前,我剛升讀中一,老師建議我們要發掘興趣,我在網上無意間見到一些摺紙教學,對日本摺紙藝術家神谷哲史設計的巴哈姆特飛龍感到無比震驚!」
摺噴火飛龍耗時四個月
他激動地說,「一張紙在不剪不貼的情況下,竟可摺出一條精緻的龍,令人不可思議!」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摺紙形狀簡單,一般為小船、青蛙、飛機等。陳柏熹認為能摺出一條龍非常厲害,對其中緣由感到好奇,便去尋找更多的教學視頻學習,最後他花上兩至三星期,經過逾千個步驟,成功摺出飛龍,由好奇轉變為興趣,從此片刻不停地學習,踏入摺紙的世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同齡男生忙着打籃球、踢足球、玩遊戲機時,陳柏熹便通過網絡學習摺紙技巧,自學成才,在摺紙的世界裏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小天地。2008年,當時14歲的陳柏熹,設計出第一件個人作品噴火飛龍,由設計到成品一共花了四個月,為其後來的摺紙生涯奠定基礎。
摺紙看似簡單,實則是一門深奧的藝術,為了創新,在摺紙世界闖出更廣闊的天地,陳柏熹時常廢寢忘食,「遇到想不通的步驟,會不斷研究、不停嘗試,就算去問別人也沒用,一切都要靠自己。」日積月累,他創作的摺紙作品多達四千件,其中約有500件是他的原創設計,涵蓋了銀杏葉、動物、植物及交通工具等多個系列。
陳柏熹眼裏,摺紙是奇妙的魔法。「一張普通的紙,在我的手中經過摺疊、翻轉,逐漸變成一個栩栩如生的作品,這個過程讓我感受到一種獨特的成就感。」他認為,每一次摺紙可以將他腦海中抽象的思維呈現給大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挑戰性。
不過最大的挑戰,不在於摺紙本身。一件作品從構思、準備、設計、摺,往往需要數百小時,甚至數個月時間,過程中亦會遇到失敗,需重頭再來,是在所難免,陳柏熹說這並不是難題,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
摺紙藝術價值被低估
最大的困難在於如何改變人們的觀念,「香港許多市民對摺紙認識不夠,有些人認為摺紙是紙紮,不吉利。例如母親節指導小朋友摺紙花送給母親時,有部分母親會不太喜歡,她們不理解為什麼要送紙做的東西。」陳柏熹慨嘆地說。
也有部分市民不認同摺紙可以像名畫一樣擁有藝術價值,「他們很難理解用紙做的東西為什麼可以賣得那麼貴,從而低估摺紙的藝術價值。」其實,造型複雜的摺紙作品背後需要花許多時間、精力,當中亦會存在一些難處與技巧。
陳柏熹希望讓更多人明白摺紙的價值,「摺紙行業利潤不大,但我對摺紙有興趣,而且還可以幫到人。」國外有許多研究指出,摺紙不單是一種兒童遊戲,在醫學方面也有作用,「有些過度活躍症的小朋友,或者腦退化的老人家,接觸摺紙可以鍛煉手腦並用,強化他們的肌肉和腦部運作,起到一個不錯的醫療功效。」陳柏熹不懈地努力,向目標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