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故事/村民重返鹽田梓 製圓籠茶粿饗客

說起農曆新年的賀年食品,年糕必佔一席位。客家人也有自己的年糕,稱為「茶粿」。圓籠茶粿是直徑達兩呎的巨型年糕,是家中有條件的客家村民每逢過年才會製作的美食。隨着城市發展,昔日鄉村的炊煙裊裊,早已因為年輕人遷出而剩下頹垣敗瓦。
為讓這種寶貴中華文化繼續傳承,一位西貢鹽田梓的村民,十多年前決定回到村子,重燃薪火,製作起已屬香港非遺的圓籠茶粿。他數晚通宵達旦「作戰」,只為重新凝聚村子溫情。明天年初四到鹽田梓的市民,將有機會免費品嘗這純手工製作的香港非遺賀年美食。\
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文) 張凱文(圖)
圓籠茶粿是客家文化中的賀年食品,在香港有許多客家村落,客家先輩南移來港,遠離祖居地,過年蒸圓籠茶粿,意喻團圓,也寓意豐衣足食。茶粿以米製作,是大地恩物,如果遭遇饑荒戰亂,吃糠咽菜充飢,哪來米糧做茶粿?要做這個直徑兩呎的大年糕,在以往只有家庭條件好的村民,才能製作。
一般村民會在製作茶粿後拿來過年送禮,尤其是已婚女性,會拿茶粿回娘家。這個文化在西貢的鹽田梓村,已延續超過300年之久。但隨着香港急速發展,五六十年前,不少年輕村民出外發展,村落也逐漸冷清,老一輩已無力完成製作工藝繁複的圓籠茶粿,如今島上常住的,已不足三戶。
蒸一個糕18小時 通宵加柴
上周四(23日),歲晚年廿四,天未亮,鹽田梓的第九代村民陳家傑就已出門,為了趕上前往鹽田梓的第一班船。「趕上了,明天凌晨四點左右,應該能完成」,大公報記者聽家傑這麼說,馬上一怔,做一個年糕要18小時?
原來,圓籠茶粿要用柴火燒製,烹調足足15小時才能完成,過程中需不斷添柴。從2012年起,每年春節前,家傑都會返回鹽田梓製作圓籠茶粿,為的是重現這種傳統文化,讓四散謀生的村民回島聚在一起,也希望到訪的遊人能夠一起品嘗這種美食,一起感受香港客家村的新春氣氛。
從西貢碼頭到鹽田梓,船程約半小時。一下船,家傑馬不停蹄地拎着食材,走往村公所的廚房,擼起袖子,洗洗手,開始忙活。
製作茶粿的食材並不複雜,只需要紅糖、黑糖和米粉,但製作過程不簡單,記者見到,他先將2.5斤的紅糖、10斤的蔗糖放入鍋中,加入熱水煮溶。為了這上好的蔗糖,家傑走遍各區雜貨舖挑選,請求店家打開包裝,自己親自聞過,踏破鐵鞋,才在九龍城找到滿意的蔗糖。鐵鍋才開,整個屋子就瀰漫糖香。
這邊在煮糖,那邊家傑已拎起米粉秤重,按照四份糯米粉、一份粘米粉的比例調合,做一個圓籠茶粿,要用上25斤米粉。為節省時間,開粉工序由機器代替,他只需分批將米粉和熱水放入機器攪合,便能讓粉成團。然後,他往後院的爐灶走去,灶上有一個直徑1.5米的超大鐵鍋。這邊點,那邊吹,半小時下來,灶裏才總算冒起了點火苗。
火起好,家傑走到旁邊的瓦缸,拿出浸泡好的竹葉,往桌上整齊鋪列。然後拿出針線,將竹葉縫上,讓竹葉放在竹籠後,能固定出貼着籠子的圓形,蒸煮過程能防止米漿流出,茶粿也能滲透淡淡竹香,「也不一定要用竹葉,以前家中有什麼葉、就用什麼葉,荷葉、蕉葉、冬葉也有,不過冬葉裹出來的有點苦。」
這時,屋裏的麵粉已攪開,糖也溶了。家傑拎起一個鐵桶,將攪好糖漿的粉團放入桶中,用手開始攪拌,攪拌過程要不斷加入熱水,成團的米粉經攪拌後變得黏稠,拎起來能拉絲緩緩向下流的狀態,才算合格。攪拌過程很花力氣,即便是身體壯健的家傑,也要停下來休息幾回。
年初四免費招待遊客村民
米漿倒進竹籠,放入蒸氣騰騰的鍋中,蓋上木蓋,接下來就到了漫長的等待。這個茶粿要蒸15小時,中間每隔一小時,就要加柴。柴火控制也有講究,不能燒太大,水能緩緩燒開,又不至沸騰的程度,就算剛好,否則茶粿會因抖動而變得凹凹凸凸,不美觀。
製作這麼辛苦,但這個圓籠茶粿是分文不收,無論是村民還是遊人,只要在年初四上午11時來到鹽田梓,便能免費分享。「我並不是為了賺錢才做,我只希望凝聚大家,希望延續中華傳統」,家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