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蛇獻瑞】西安外教體驗鬥鼓 敲出中國人精氣神



「咚咚咚」鼓聲一起渾身都是勁 燈火璀璨處處洋溢年味
「當『咚咚咚』的鑼鼓聲響起,我的心也跟着飛了起來,這是我最喜歡的春節『聲音』。」蛇年除夕,古城西安流光溢彩,燈火璀璨,處處都洋溢着濃濃的年味。聽着窗外不遠處景區不時傳來的一陣又一陣歡快、鏗鏘的鼓點,已經在中國工作生活了近30年的西安外國語大學俄羅斯籍教師杜布闊娃·奧莉卡,頓感熱血沸騰。「這一聲聲鑼鼓,不僅敲出了新一年更紅火的生活,更敲出了中國人獨有的那種精氣神。」●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陽波 西安報道 圖:香港文匯報陝西傳真
在剛剛過去的一年,「China Travel」風靡全球,成為很多外國人的年度記憶和國際熱詞。自信開放的中國,正吸引着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選擇來華旅遊、學習、工作與生活。數據顯示,2024年,共有6,488.2萬人次外國人入境中國,同比上升82.9%;全年累計簽發外國人簽證證件259.7萬本次,同比上升52.3%。「春節,不僅是家和團圓的味道,更代表着新的一年,新的開始和新的希望。」對於特別喜歡中國春節「年味」的杜布闊娃·奧莉卡而言,首個「非遺版」春節,讓她和在西安的很多外國友人,不僅進一步深切體悟到家的溫暖和親情的力量,更對未來多了一份新的期待。
首個中國年 記憶都是團圓感動
「大約是在上四年級時,我第一次從書本上認識了中國,當時我就想有一天一定要去中國看看。」1997年,夢想成真的杜布闊娃·奧莉卡終於踏上了中國的土地,第一眼就讓她感慨萬分。「在課本上我看到的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在這裏我看到的是一個高速發展、日新月異的中國。」 杜布闊娃·奧莉卡說,也是在那一刻,她希望能留下來。
杜布闊娃·奧莉卡至今還記得在中國第一次過春節的情景。當時她在山東濟南,春節前,一位遠在遼寧瀋陽的中國朋友邀請她一起過年,沒有絲毫的猶豫,杜布闊娃·奧莉卡便登上了北去的列車。「你知道嗎,就是那種綠皮火車,人很多,我坐了十幾個小時的硬座到了瀋陽。」第一次來中國,第一次體驗春運, 杜布闊娃·奧莉卡對自己在中國過的第一個春節充滿了好奇。「我記得當時朋友家好多人,大家一起包餃子,準備年夜飯,然後圍在一起吃團圓飯。」雖然並沒有想像中的那般熱鬧,但杜布闊娃·奧莉卡卻感觸頗深,因為,這一次過中國年的經歷,讓她深深明白,春節就是濃濃的家的溫暖,還有親情的溫馨和團圓的感動。
手機中有很多鬥鼓的錄音
從1997年來華至今,杜布闊娃·奧莉卡已經在中國過了20多個春節。「每一年春節都有不一樣的感受和新的發現。」 在杜布闊娃·奧莉卡的手機中,有很多鬥鼓的錄音,每每閒暇之時,她總喜歡戴上耳機聽一聽。「咚咚咚」的鼓聲一起,杜布闊娃·奧莉卡說她渾身都是勁。
據介紹,西安春節演奏鑼鼓的習俗已經延續千年,無論是雷霆萬鈞的戰鼓、威風八面的鑼鼓、聲震四方的龍鼓,還是源自唐宮廷的鼓樂,不僅是寶貴的非遺文化,同時也是當地民眾最喜聞樂見、過年必不可少的項目。
「鑼鼓表演因聲勢浩大、雄強震撼,不僅最能表達人們過年喜悅歡騰的心情,更傳遞出一種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我很喜歡。」首個「非遺版」春節,從年前開始,杜布闊娃·奧莉卡便一如既往地開啟了自己的春節發現之旅。體驗傳統民俗,逛廟會品美食,感受她最喜歡的春節鬥鼓,不亦樂乎。在中國十二生肖中,蛇象徵智慧和靈動,杜布闊娃·奧莉卡也希望新的一年,伴隨着鑼鼓聲,能帶給自己和學生更多智慧、希望與健康,用最好的精神面貌一起達成更多的目標。
和大洋彼岸家人視頻共享佳節
與杜布闊娃·奧莉卡認識中國的方式一樣,西安外國語大學美國籍教師約翰·托馬斯·阿蘭特,也是小時候從課本上認識中國。但與杜布闊娃·奧莉卡不同的是,除了學校,阿蘭特對於中國的深層次了解,卻更多來自家庭教育。「我的媽媽特別喜歡中國和中國文化,小時候,幾乎每年春節,媽媽都會帶我去唐人街吃中國菜、看中國春節年俗演出。」正是這種持續的耳濡目染,不僅讓阿蘭特深深愛上中國,更對中國春節有了一種特別的情懷。
1995年來到中國後,在西安這座十三朝古都,自小就熱愛人文歷史的阿蘭特一待就是30年。「記得95年剛來西安時,因為我是一個人,所以春節時我選擇外出旅遊。」那年的除夕夜,在開往昆明的列車上,阿蘭特和另一名來自成都的中國青年成了這列車廂僅有的兩位乘客。「當他知道我來自美國時,就給我講了很多中國春節的年俗和過年的方式。」 阿蘭特說,那一夜,他在迷人的中國春節傳統文化熏陶中度過了自己在中國的第一個春節,終身難忘。
「包餃子、貼對聯、舞獅、鑼鼓、中國功夫,那種過年的味道和氛圍,太棒了。」對於阿蘭特而言,春節也有了團圓的期待,今年除夕夜,阿蘭特和大洋彼岸的家人進行了視頻連線。「一方面,我希望用這種方式和家人團圓;另一方面,我也想讓媽媽看看最地道的中國春節,通過視頻和美國唐人街的春節隔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