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檔新片票房逾33億再創新高 《哪吒之魔童鬧海》《唐探1900》領跑

●《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的香港票房也有好成績。
●《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的香港票房也有好成績。

●《哪吒之魔童鬧海》票房領跑賀歲檔。
●《哪吒之魔童鬧海》票房領跑賀歲檔。

●《唐探1900》成大年初一上座率冠軍。
●《唐探1900》成大年初一上座率冠軍。

●大年初一上午,江蘇南京一家電影院生意興隆。中通社
●大年初一上午,江蘇南京一家電影院生意興隆。中通社

●周潤發在《唐探1900》中扮演海外華人白軒齡。本報北京傳真
●周潤發在《唐探1900》中扮演海外華人白軒齡。本報北京傳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曉芳 北京報道)2025年春節檔票房表現強勁。大年初一總票房超18億(人民幣,下同),刷新中國影史單日票房最高紀錄。據貓眼專業版數據,截至1月30日17時45分,2025春節檔電影總票房(含預售)破33億元,再創新高。《哪吒之魔童鬧海》《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分列春節檔票房榜前三位。有影迷表示,春節檔影片總體質量不錯,有笑有淚,不負眾望,值回票價。

  截至1月30日17時45分,《哪吒之魔童鬧海》《唐探1900》兩部影片票房領跑賀歲檔,分別為8.9億元和7.9億元。據貓眼專業版數據票房預測,《哪吒之魔童鬧海》預測總票房將達49.49億元,《唐探1900》緊隨其後,預測票房達36.47億元。

  《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中國香港大年初一單日票房報收約119萬港元,成為大年初一中國香港單日票房榜季軍,《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中國香港大年初一單日票房報收約70萬港元,進入大年初一中國香港單日票房前五。

  「剛看完《唐探1900》,故事環環相扣,立意深遠,家裏人都說好看。」崔女士和家人在大年初一晚上一起觀看了《唐探1900》,她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之前並沒有看過該影片的前幾部,但是感覺這一部從故事情節和演員的表演都很在線,對得起春節檔的期待,「值回票錢。」

  多位觀眾都對片中周潤發的精彩表現印象深刻。在影片中,周潤發扮演海外華人白軒齡,一個充滿喜劇色彩又心懷家國的角色,中英文的台詞切換自如,可見發哥實力。周潤發說自己很幸運,70歲之前等來了一齣好戲,「某種意義上,白軒齡是我從1994年到2024年,等了30年的角色。」

  導演陳思誠在《唐探1900》路演現場透露,發哥在議事廳與外國人辯論的那場戲,相當於一個長鏡頭,同時加上不同景別的要求,「整個拍了大概4次,很快就順利地過了,拍攝現場來自15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演員都被發哥的演技所震撼,紛紛為發哥鼓掌喝彩!不得不說還得是發哥啊。」

  「看到周潤發作為出海華人在聽證會與美國人舌戰時的氣勢,真把我看呆了,感動又驕傲,他道出了中國人在海外一路走來的艱辛,淋漓盡致再現了海外華人的骨氣與傲氣!」趙先生在觀影後告訴記者,周潤發的那段台詞長達上千字,講到如行雲流水,不愧為老戲骨,為整個影片加分不少。有網友說,當周潤發出現在議事廳的那一刻,自帶氣場,眼神堅毅,當時就確信沒有華人打不贏的仗!觀眾孫勇(化名)是唐探的粉絲,他認為這部劇在家國情懷上的鋪陳非常成功:「岳雲鵬扮演的角色的最後一場戲,讓人有笑有淚,能看得到過去還能激勵現在的國人,意義深遠。」

  喜劇懸疑片蘊含深層意義

  周潤發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自己非常看重此次角色塑造,「早年海外華人的故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能感受到那種特別能共情的東西。」他把參與拍攝《唐探1900》稱作自己2024年「最大的收穫」。「作為這個系列中最新的一部,我覺得這部片情感戲分量更重一些,不單是個人情感,是帶着歷史分量的中國人的感情,某種意義上,白軒齡是我從1994年到2024年,等了30年的角色,我很幸運,70歲之前等來了一齣好戲。」周潤發稱。

  周潤發這份期待源自30年前的一次偶然邂逅,當時胡金銓導演曾希望籌備《華工血淚史》劇本的電影拍攝。「我對這個題材非常感興趣,因為我本人也曾經在美國闖蕩,當時也根據劇本,了解很多早年在美華工的經歷。」然而,這部電影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未能真正投入拍攝,他對此深感遺憾。「30年後,當我看到《唐探1900》的劇本中白軒齡也有一段那個時代的華工經歷時,有種30年前的期待終於到來、得以圓夢的感覺。」

  談及電影整體現狀,周潤發坦言,「特別是疫情之後,觀眾走進電影院的習慣多少還是受到了影響,另一方面,觀眾的審美也都在發生變化,這就更需要好的電影人、好的導演,無論何時,只有真正的好故事才能吸引到觀眾。」他同時讚嘆內地電影製作的進步,「專業程度、靈活度,還有中國速度,都是非常讓人欣喜的。《唐探1900》此番為拍攝而在山東德州樂陵搭建的『三藩市』花幾個月的時間,好像變魔術一樣出現,我真的驚呆了,這座城從質量到速度都沒話說。《唐探1900》是一部在調度、場面上都很複雜的影片,但是整個拍攝周期卻很有效率,這其實都體現出中國電影在工業化製作上達到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