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川集/六十年前的AI\利 貞

  一九六二年,羅博特·海萊茵的《異鄉異客》以兩票的微弱優勢戰勝丹尼爾·加盧耶的《黑暗宇宙》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多年以後,加盧耶的朋友,另一位科幻小說家雷斯尼克透露,當年加盧耶沒有投給自己而是投給了海萊茵。如果加盧耶投給自己,那麼他的長篇處女作就將與《異鄉異客》並列獲得這座「科幻小說奧斯卡獎」。

  知道這則軼事,是在我讀完加盧耶的另一部科幻長篇小說《十三層空間》之後。這部出版於一九六四年,整整六十一年前的科幻小說深深震撼了我。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世界,電腦遠未普及,加盧耶就在小說中準確描繪了如今大行其道的人工智能與虛擬現實——主角作為「仿真電子學專家」所在的科技公司開發了虛擬世界「幻世-3」,其中生活着成千上萬具備人工智能、與現實人類行為邏輯無異的虛擬人。為了避免虛擬世界中也有類似民意調查員的「煩人精」,他們更開發出了可以自動跟蹤虛擬人觀看時間的電子廣告牌──這不就是我們現在的大數據追蹤與分析嘛!在如此「超前」又「精準」的世界觀之上,作者還加上了商業性與哲學性並重的情節。真是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絕。

  科幻,是現在對於未來的呼喚。翻開這本書,你就可以聽到來自六十年前睿智、深沉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