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彎/非遺春節的「賽博新風」\關 爾
首個世界非遺版的新春佳節即將閃亮登場,撲面而來的卻是富含AI元素的滿滿科技感。從AI紅包、AI春聯,到AI寫真、AI拜年,創意十足,酷炫吸睛。有平台推出AI影像生成器,只要上傳幾張自己的照片,便可一家老小共同「參演」《新白娘子傳奇》;也有平台針對年輕人「近鄉情怯」的痛點難點,設計開發出「回家過年模擬器」,提前上線與「七大姑八大姨AI模擬人」瘋狂對練,或許也可為返鄉後應對各路親戚窮追不捨的「盤查拷問」增加些許底氣。
對於這種現象,有人認為傳統習俗少了,年味也就淡了,難以體現春節作為世界非遺珍寶的深厚內涵。但也有人認為,祭祖、掃房、放爆竹等傳統過年習俗,固然有其存在的美學意義和文化價值,但伴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春節的傳承方式也會不斷嬗變。用數字技術刷新與過年相關的「記憶符號」,讓原本對新生代漸趨失去吸引力的傳統節日因為AI技術的賦能煥發出新的生機,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意義。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近年來,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新型技術,越來越多的中國文化寶藏被發掘並重塑,不僅找到了與當代文化需求的絕妙契合點,與青年群體建立新的情感連接,讓「國風國潮」重新成為流行文化符號,還為跨越文化障礙、推動中華文化的全球傳播創造了無限可能。
去年,以中國傳統文化典籍《西遊記》為創作背景的《黑神話:悟空》火爆全球,就充分證明了,在新科技變革浪潮的加持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可以成為電子遊戲創意文化的精彩載體,更能夠蛻變為世界洞察中國的時代之窗、不同文明間交流互鑒的堅實橋樑。從這一點來看,蛇年春節的「賽博新風」颳得越猛,或許越有利於中華傳統文化瑰寶在全球化大舞台上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