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遊走】《笑春風》

常雨晴
值此新年之際,看到老友趙志軍創作的桃花,不禁耳目一新,瞬間被帶入一片花海,心情愉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一樹一樹的花開,在明艷的春光裏,在喜慶新年的舞獅聲中,徐徐綻放,撲面而來,是電、是光、是火、是人間二月天。喧囂與明媚的花朵與枝條,帶來極大視覺衝擊的同時,也使人意趣盎然,於是欣然贈題《笑春風》。畫家在新年伊始以桃花入畫,是融入了對香港的美好祝願,祈願香港如桃花盛開,繁榮昌盛。
從《詩經》到《桃花源記》,桃花一直有着美好的象徵意義。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出自《詩經·國風·周南·桃夭》,講述桃花茂盛,鮮艷如火,生機勃勃,春意盎然。年輕的姑娘出嫁,新嫁娘與家人和睦相處,美好品德給新家庭帶來和諧歡樂的氣氛。所以桃花自古象徵着和諧與美好。桃花還常被用來形容美貌,「人面桃花相映紅」,人的面龐和桃花交相輝映,互相映襯。《紅樓夢》中,「面若桃瓣,目若秋波」形容的是翩翩少年賈寶玉,而在香港,桃花更有着別樣的意味。
港人愛花,尤愛桃花,每逢新年,大街小巷,商場大堂,小區入口,常會有粉燦燦的桃花一夜登場,人們以碩果纍纍和繁花似錦的桃花,祈願新年伊始,好運連連,財富滾滾而來,所以桃花在香港是開年的好兆頭,是吉祥如意的寄託。畫家趙志軍以桃花入畫,寄託了對香港的深厚情感和美好祝福。
《笑春風》採用滿構圖法,是具有構成意味的表現手法。畫家捨去傳統繪畫中留白的觀念,將桃花花枝在畫面中作了撐滿處理,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性。畫面採用中國畫平遠的透視方法,由近及遠,近處清晰,遠處模糊,觀眾從畫面近處觀起,桃花次第開放,疏密有致,色彩由濃至淡,用墨色的變化將中國畫的近與遠,濃與淡,深與淺表達得恰到好處。這一構圖形式採用了截取式、平面化的處理,呈現出一定的構成意味,也成為當下的一種藝術風尚。滿構圖法最早起源於敦煌壁畫,是中國繪畫歷史中,運用較早的構圖形式。畫滿並不等於沒有空隙,而是通過畫眼,來彰顯構圖的靈魂所在。徐渭的「極填塞中具極空靈之致」便是最好的解釋。
畫家趙志軍說,香港是他的第二故鄉,在這方熱土上生活與藝術耕耘,早已與這座城市深深融合,心意相通。
走在街上,彷彿感受到香港這座城市的呼吸,那些盛開在城市中的萬千花朵,就像流淌在自己身上的血液,熱情而奔放,沉靜而內斂。因而,一枝一葉,一紙一筆,描繪的都是對香港的深深祝福與眷戀。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畫家趙志軍性情淡泊,對萬事萬物常含悲憫之心,《笑春風》畫面意境深遠,一樹一樹的桃花以書法運筆,筆筆寫出,雜而不亂,花朵繁而有序,交錯重疊,畫家用心暈染,那遠處漸漸隱匿的花枝,漸行漸遠的足跡,是否通往內心深處的桃花源?那裏雜花生樹,落英繽紛。那裏草長鶯飛,四季如春。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處烏托邦,這裏就是畫家心中的世外桃源。這一幅色彩淡雅的畫面,意味深長,不僅反映了畫家的恬淡心境,更在恬淡之中表達了對生活的熱愛。花中折射的是自然,更是畫家的宇宙觀,靜觀天地,體察萬物,透過一花眺望世界,看盡世間百態,依然保持熱愛,依然在那桃林深處,將美好的祝願深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體現了畫家對人生意義的哲學思考。
願君與《笑春風》一起,走進新一年的明媚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