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把脈/改善A股表現 引資事半功倍\皮海洲

  圖:A股如能夠走出慢牛、長牛行情,自然會吸引各類機構的資金入市。
  圖:A股如能夠走出慢牛、長牛行情,自然會吸引各類機構的資金入市。

  1月22日,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六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主要內容正式與公眾見面。從《實施方案》的內容來看,確實有利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

  從《實施方案》的內容來看,六部門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主要是推動保險資金、社保基金、基金養老保險基金、企業年金、公募基金的入市。為此,《實施方案》提出如下的措施。

  一是提高這類資金的投資規模或入市比例。比如,《實施方案》分別提出「在現有基礎上,引導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增加A股(含權益類基金)投資規模和實際比例」、「穩步提升全國社會保障基金股票類資產投資比例,推動有條件地區進一步擴大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委託投資規模」、「引導督促公募基金管理人穩步提高權益類基金的規模和佔比」。

  而在1月23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證監主席吳清更就此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一是明確了穩步提高中長期資金投資A股規模和比例的具體安排。對於公募基金,明確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來3年每年至少增長10%。對於商業保險資金,力爭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從2025年開始,每年新增保費的30%用於投資A股。同時,第二批的保險資金的長期股票投資試點也將在2025年上半年落實到位,規模不低於1000億元人民幣。

  二是全面實施長周期考核。比如,對於國有保險公司經營績效全面實行3年以上的長周期考核,淨資產收益率當年度考核權重不高於30%,3年到5年周期指標權重不低於60%;細化明確全國社會保障基金5年以上、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3年以上長周期業績考核機制;加快出台企(職)業年金基金3年以上長周期業績考核指導意見。通過實施長周期考核,將原來的1年期績效考核延長到3年以上的長周期,使這些資金更注重長期投資,獲取長期投資收益,而不是過於看重短期投資收益,這樣就有利於這些資金進行長期投資。

  三是給入市的中長期資金以相應的待遇。比如,允許公募基金、商業保險資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職)業年金基金、銀行理財等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定增;在參與新股申購、上市公司定增、舉牌認定標準方面,給予銀行理財、保險資管與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

  正是基於《實施方案》提出了上述措施的緣故,這就為中長期資金的入市創造了一定的條件。尤其是全面實施長周期考核,這也是打通了中長期資金入市的一個卡點堵點。所以,《實施方案》的出台對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可以形成一定的助力。

  當然,要讓《實施方案》更好地發揮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作用,其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增加A股市場的吸引力,要讓A股市場具有賺錢效應。如果A股市場缺少賺錢效應,相反只有虧錢效應,那麼要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就會困難重重。實際上,A股市場之所以對一些重要資金缺少吸引力,就是A股市場缺少賺錢效應的結果。

  實際上,不論是社保基金、基金養老保險基金、企業年金,還是保險資金,其安全性都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社保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業年金,這類資金其實是只能賺錢而不能虧損的。如果投資虧損,只會加劇這些基金的缺口。所以,這些基金對股票投資是非常謹慎的。

  回報吸引 資金自然來

  因此,儘管在政策面上,管理層為這些基金進行股票投資大開綠燈,比如社保基金投資股票的比例最高可達40%,保險資金投資股票的比例最高可達45%,但實際上這些資金投資A股的比例基本上就在10%左右,或者說大都控制在15%以內。如果股市能夠形成賺錢效應,這些資金投資股市的比例自然會大幅提高,又何需主管部門與監管部門一再引導引導再引導呢?

  所以,六部門發布《實施方案》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這是值得肯定的,相信《實施方案》的出台對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確實可以形成一定的助力。但在出台《實施方案》的同時,六部門更要同心協力,共同營造股市的賺錢效應,讓股市能夠走出慢牛、長牛行情,如此一來,各類機構資金的入市,包括保險資金、社保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業年金、公募基金等中長期資金的入市就會更加踴躍,甚至不請自來。

  (作者為財經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