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你知/「春節」源遠流長 日期有所不同

中國農曆年的歲首稱為春節。據記載,中國人過春節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公元前兩千多年,舜即天子位的那一天,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人們從此便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為正月初一,即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中國歷代元旦的日期均有不同。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十月為正月,漢初沿用秦曆;其後漢武帝命令造「太陽曆」,以農曆正月為一歲之首,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即元旦。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陰曆,又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末年,長達2080年。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直至正月十五。人們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節氣的不同,以夏曆正月初一為一年的歲首。每年農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時(零時)過後,春節就算正式來到。
新中國成立後,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為了區分陽曆和陰曆的一年,又因一年廿四節氣的「立春」恰在農曆年的前後,故把陽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正式改稱「春節」。受中國文化習俗影響,春節亦成為了韓國、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等國家的重要節日,並列為法定假期。
2024年12月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將「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遺名錄。\大公報記者 古倬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