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談/暖閣靜日蘊春風\吳 捷

歲將暮,嚴氣升,寒風起,彤雲繁。冬季在外凍成狗,快躲進室內「暖閣」吧!
動物,包括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是溫飽。吃飽了,爬進軟窩裏,「咚」一歪,「咕」打個嗝,「貓生完美」。過去中國南方沒有暖氣,空調也少見,冬天家裏冷得難熬,裹上多少層衣物毛毯都沒用。因為那種陰冷屬於玄冥神掌一類的寒毒,濕濕黏黏,無微不至,沁人心脾,漸入骨髓。最終忍無可忍跑到室外:「咦?外面比屋裏還暖和呢!」在南方某地讀大學時,我們喜歡去教室學習,順便取暖。每間教室都坐滿學生,「人氣」一旺,暖意幽幽而生。每當有人開門進出,風寒見縫插針侵入,大家都會對那人怒目而視。
中國北方就不同了。或暖氣片,或燒炕,任他室外嚴寒冰封,室內我自溫暖如春。在美國取暖,我用過電暖氣、風暖機、壁爐(燒柴或用電)、燃氣爐。有時自己體感尚可,看到貓一臉苦相「農民揣」,就知道要為牠開暖氣了。
取暖方式既無虞,把冬天過舒服的下一步,就是在家中為自己布置一個「暖閣」之類的空間。暖閣之要,在於小、暖、隱密、雅趣。
因為人的生理所需畢竟有限。由溫飽而奢華,看盡奢華而復歸簡樸。簡樸不等於簡陋,而是精心選擇、精巧布置。以吃為例,帝王每天滿漢全席、熊掌魚翅不成問題,但清帝常吃的是葱椒鴨子、韭菜包子、老米麵糕、雞羹熱鍋、冬筍炒肉、豆腐片湯之類,如今不錯的飯館甚至普通人家都做得出來──當然,御膳房的選料和擺盤,傳膳的氣派,食前方丈的架勢,咱可比不了。
同理,家居暖閣,小為上。Cozy(英國英語寫作cosy)意為溫暖舒適,尤指因空間小或有限帶來的安寧溫馨感覺。先不論聚氣散氣之類風水理論,冬季想住得舒服,不宜軒敞空蕩的萬呎大廳。且看紫禁城廣廈萬間,清朝皇帝從雍正至宣統,卻偏愛住在遠離中軸線、面積不大、外貌不甚起眼的養心殿。養心殿內隔成數間,辦公、讀書、起居多功能,不必在各宮殿間奔走,至為方便。隔間小,或火地,或炭盆,便於取暖、保溫。位於後殿的帝、后卧室也不大,因為誰會在睡覺時上天入海,平地翻滾十萬八千里?養心殿方便、舒服,由此習慣成自然,子孫相繼。
乾隆的小書房「三希堂」在養心殿西暖閣一角。約八平方米的小間隔為兩半,臨窗的外間是「三希堂」,不到五平米,一半是炕,炕比美式加長單人床略大而已。一瞥之下,許多現代遊客大約會想:「就這?」然而富有四海的皇帝,就是有這點趣味:有窗向陽,室小而暖,文玩陳設,別處所無,正似當今社交媒體上人們常晒的cozy reading nook。何如屋大而無當,或四面漏風,或塞滿金銀錦繡、破銅爛鐵?
溥儀被逐出紫禁城後,曾在天津張園、靜園蟄居七年。後來他在《我的前半生》回憶,張園、靜園兩座小洋樓「遠比養心殿舒服」,因為有「抽水馬桶和暖氣設備」。可見昔日即使是帝王家,取暖、保暖的效果都頗成問題。乾隆把自己安置在小小的三希堂,自有其道理。如今家居,房間小,自然利於保暖,視覺上因為空間有限,彷彿躲進小樓成一統,更易於感到密封包裹的暖意。向陽,加以現代取暖設備。寒風一起,閉門、關窗、開暖氣,白天陽光入室,夜裏厚厚窗簾,一室溫煦。
暖閣空間小,私密感也會相應而生。要安靜,必須與鄰人隔開一定距離,對其吵嚷喧嘩遂遙遙不聞,其回鍋肉水煮魚的味道也不會穿牆飄來,擾人清思。來訪者必須預約,不喜者不見,更不許排闥而入,免得像魯迅在中山大學時,盛名之下,訪客不絕,不勝其煩,不得不搬離校園。家人則須先敲門方得入內,不可隨意進來說閒話、送水果,違者罰做家務一周。貓不在限制之列,因為牠們都很會開門、關門,不時湊到腳邊蹭蹭嗅嗅,窺探鏟屎官是否還活着,並且要撓背,要陪玩,不予搭理則瞬間化作小魔王,跳上桌來,在電腦鍵盤上踩出一串妖邪的字符。(譬如,就在剛才,給我踩了十九個「啦」字。)所以手邊要常備貓零食,以為綏靖。
小、暖、私密感皆備,冬日暖閣還需一點雅趣。端看個人喜好,綠植、地毯、簾帷自不必說,最重要的是書,是茶具,是差生最愛囤的文具。早年出版的紙書裝幀素樸,排列在高低錯落的實木書架上。舊而潔淨,不散不破,多年閱讀,長年相伴,隨手翻翻都溫馨而欣喜。乾隆「三希堂」的文具有白玉筆筒、青玉筆架、青玉犧尊硯滴、端硯、硯屏等等。現代茶具和文具的花樣可太多了,筆記本、筆、筆筒、墨水、便利貼、書籤、沙漏、茶壺、茶杯,隨便一類都是無底深坑,實用又好玩。室內和桌面的布置和陳設,總之仍以簡素為美,隨心所選,只要不堆砌積壓就好。
這樣,你的小而溫暖、隱秘而有品味的冬日暖閣就布置好了。北風呼嘯之夜,密雪紛飛之晨,萬籟俱寂之時,你藏躲其中,援綺衾,坐芳褥,燎熏爐,炳明燭,手握一卷舊書,書香隱隱在聞,手邊一杯清茶,熱氣裊裊上升。冬天和寒冷找不着你,俗務和喧囂纏不到你。除了貓以外,你就是這小小天地的君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