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游說「倚美謀獨」 台當局老招數不靈了

  圖:民進黨當局滲透美國涉台決策流程圖
  圖:民進黨當局滲透美國涉台決策流程圖

  【大公報訊】據玉淵譚天報道:1月24日,美國新一任國務卿魯比奧主動和中方通話。通話中,魯比奧表態稱,美方不支持「台灣獨立」。然而,就在幾天前,民進黨當局剛剛派出了代表團,出席美國新一任總統特朗普的就職典禮。因此,美方的這一明確表態,也讓民進黨當局最近的「努力」,看起來像個笑話。

  此間,民進黨當局一直在到處吹噓這趟行程所謂的「外交成績」:代表團站的位置「距離特朗普僅25米」。距離近,關係似乎顯得也「近」。但事實上,這個代表團在出發前,就接到美國的通知:台灣代表團不能參加典禮!最後,這個代表團是找到了會場遊客中心,才總算擠了進去。從現場公布的照片來看,民進黨當局代表團的位置,與特朗普實際就職演講的大廳還隔了幾堵牆,只能看大屏幕。

  花錢買面子居多 實際效果很少

  針對民進黨當局與美國涉台決策主體的互動關係,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周文星表示,台灣主要通過游說的方式,影響美國涉台政策的關鍵決策人。其中,美國國會議員管涉台立法,這會動搖美國涉台政策的根基,美國行政機構官員管即時的、當下的具體政策。台灣的游說是長期的、制度性的,而特朗普恰恰是一個喜歡打破制度的人,這給台灣的長期游說帶來了變量。

  特朗普上一個任期時,民進黨當局曾和他通話。這通電話,正是說客從中牽線促成的。今年,即便民進黨當局想要故伎重施,特朗普與華盛頓游說勢力的關係卻已經發生了變化。根據內部人士的觀察,去年11月,特朗普贏得美國總統選舉後,極度恐懼的氛圍,開始在華盛頓的說客們中蔓延。這些說客的原話是:我們被嚇得半死,什麼都不敢做。另一方面,賴清德等人與美國高層接觸的經驗都比較少,蕭美琴的「駐美經驗」也與特朗普無關,她擔任「駐美代表」的大多數時間都是民主黨執政。換言之,不論是直接還是間接,民進黨當局接觸特朗普的路,都不好走。這是導致民進黨當局開始遭特朗普冷遇的原因之一。

  根據內部人士的觀察,目前,民進黨當局還沒有接觸到特朗普團隊的核心官員,最多接觸到了一些共和黨的中層官員,這些人不能直接接觸特朗普,也不能直接參與美國新一任政府的核心決策。這樣一個開局意味着,民進黨當局接下來想要繼續打入特朗普的核心圈子,難上加難。因為美國政客對民進黨當局是冷是熱,存在一些周期性的規律。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學習研究委員會副主任鄭劍對媒體表示,隨着特朗普開始執政,他和他的內閣對台灣問題的認識,總體會變得越來越敏感、越來越深刻,特別是其中台灣問題的負面影響。他們會越來越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是越線,會對這些行為有所調控。這也證明,民進黨當局對美國政客的滲透,花錢買面子居多,實際效果很少。特朗普對於美國核心官員的領導能力,比上一個任期更強,進一步削弱了民進黨當局對這些官員的滲透。

  台灣終將從「棋子」變成「棄子」

  特朗普的新一任政府,更加強調台灣的工具屬性─所謂「保衛台灣」,對於特朗普的新一任政府來說就是多賣武器。目前,特朗普已經明確要求台灣增加軍費開支,以換取美國的防務支持。這些苗頭,已經足以給島內警醒:民進黨當局再怎麼和美國政府上下打點關係,也換取不到美國真心實意的重視。民進黨當局和美國打好關係,是想換取美國對「台獨」的支持,但這會衝擊美國已經堅持了40多年的對台政策,是不可能得逞的。民進黨當局越是討好美國,美國越會完完全全以「棋子」的角色來看待台灣。最終,美國會榨取完台灣的所有價值。台灣,終將從「棋子」變成「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