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水集/建築業新質生產力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近日到訪上水的公屋項目地盤,察看地盤上的機械人應用。她表示期待越來越多地盤應用建築科技,共同推進建築行業的升級轉型,吸引更多熟悉機械操作的年輕人入行,一起高質量建設香港。

  使用機械人好處多多。首先,機械人不會累、不怕髒,最沉悶的、最危險的工作,可交由它們來做。以公屋建築為例,機械人可從事批灰、打磨和噴漆的工作,還可自動吸塵集塵、自動排灰,一般牆面、橫樑、天花等油漆工作都難不到它們。如此一來,大大降低工業事故的發生率,保障工人安全。

  其次,有效紓緩香港人力短缺的問題。以一般公營房屋約24戶一層來估算,傳統施工隊伍需要8個人工作6天。運用機械人後,只需要2名工人,節省了75%的人手。建築是最缺人手的行業之一,更多使用機械人,可有效減輕輸入外勞的壓力。

  其三,機械人效率高,一些成品率比人手施工更精準,質素優良且能維持統一水準,這就避免了不同工人因經驗和態度不同而導致的建築質量差異,降低試錯的概率。

  其四,有助吸引新血加入。傳統的地盤工作繁重而單調,飽受日曬雨淋之苦,一般年輕人避之唯恐不及,衍生勞工斷層危機。今後這些累活、髒活交由機械人來做,人類的工作變成操縱機械人,技術含量大為提高,自然能吸引年輕人入行。

  在建築地盤上使用機械人,正是新質生產力的體現。事實上,如今先進科技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廣,既可在地盤上替代人類工作,亦可在橋樑、道路、隧道等基建使用。譬如近日剛剛開通的深圳媽灣隧道,就使用了直徑高達5層樓高的盾構機,不管在地下工作遇到什麼地質環境,大型盾構機都可以如切瓜削菜一般強力推進。內地被稱為「基建狂魔」,正是大量使用科技的結果。香港積極借鑒經驗,更有引進使用新質生產力,工程「提速、提量、提效、提質」就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