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歲詩人灰娃仙逝 「詩從靈魂中來」

無意成為詩人,但正是詩歌,讓灰娃在黑暗中找到了「彩虹」─一條精神自救之路,這條路一走就是半生。「詩從靈魂中來」,自然風物、故鄉水土、革命經歷和情感起伏都源自她的生活,而據她描述,「詩中的句子就像踏着節奏自然而然地走來」。2024年對於飽經風霜的98歲女詩人灰娃來講,有着非凡的意義:4月,《灰娃詩全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8月,灰娃和美國詩人珍·赫什菲爾德在2024年中美詩歌節獲中坤國際詩歌獎。2025年1月12日,灰娃辭世,據家人描述,她當日清晨安詳離去。
而未曾想,她去年10月間在坐落於北京門頭溝被外界稱為「大鳥窩」的寓所,向大公報記者娓娓道來她傳奇的革命、求學、婚戀和創作史,竟然是她最後一次接受訪問。\大公報記者 孫志、蘇雨潤
陽光透過几淨的飄窗給室內撒上一層金色,空氣瀰漫着清新的味道,灰娃孫女關關採購的鮮花頗為精心地分類裝點在房間內不同地方,為空間增添了明媚和生機。最新出版的《灰娃詩全編》放在茶几上,灰娃坐在沙發上,在近一個半小時回憶裏,講述在滄桑歷史巨變和漫長歲月的遷流之中,個人命運所承載着由此而來的悲喜傷痛和感恩收穫。
藉文學和閱讀度過艱難歲月
1927年生於陝西臨潼,幼時隨父母定居西安,4歲上小學,幼名灰娃,10歲小學畢業後,隨母親逃難暫居鄉間。12歲那年,姐姐、表姐將她送至延安,就學於「兒童藝術學園」。1946年跟隨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輾轉晉冀魯豫地區,部隊渡江參加京滬杭地區戰役。兩年多後身染重疾,先後在南京、北京住院治療。解放後,灰娃進入北京大學俄語系學習。1960年分配至北京編譯社工作。
在延安時期,為了共同的理想,無數嚮往光明的人奔赴寶塔山,灰娃便是其中之一。這位備受眾人喜愛的陝北小女孩,得到了艾青、蕭軍、張仃等當時思想先進的詩人、藝術家的悉心指點,他們為孩子們專門開設文學、藝術等課程,儘管物資匱乏,但灰娃的精神世界卻極為豐沛,這也鑄就了她一生理想主義的底色。
在艱難歲月裏,灰娃用文學和閱讀充實着生活與學業。不經意間的書寫,成了她排遣、抒發內心感受的方式。那時,她只是本能地書寫,並未意識到這就是詩,寫完後便悄悄藏起來。直到延安時期的導師、後來成為她丈夫的張仃,發現了那些突破常規、具思想銳度的內心獨白,鼓勵她大膽創作下去。
「藝術就得有味道有滋味」
記者請她選念一首自己的詩歌,她手捧着詩集,翻開其中的一頁,極有韻律地緩聲會意朗讀《為什麼我這樣憂鬱?》──
「為什麼我今年
這樣憂鬱
田野裏紫地丁
早已謝了
布穀鳥將唱起
明亮的歌
從我們屋頂上
往返掠過
可愛的紫地丁
歲歲開放
布穀聲從雲端
搖落蕩漾
山那邊
估衣噢!」
「春天布穀鳥飛得很快,這是我生活裏有的,帶着孫女採野花,每年早春肯定帶着她們去,我讓她們從小接觸自然,喜歡自然,因為我自己喜歡,我也希望她們這樣。詩裏說已近黃昏了,我回家走在人行道上,走得很規律,走得很快,所以踏着步子,心裏(詩)自然就出來了。」向記者介紹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和靈感,時年98歲的灰娃清晰平和地說,是自然而然流淌出這樣一首詩,後來也是獨自一人,喘口氣或喝杯水的時候,腦海中就會自然出現或者經歷過的一種情感。「喜怒哀樂,無論哪一種,進入到一個什麼境界去,我馬上寫成詩,假如我不進入意境裏面,假如我不把它寫出來,它很快就會跑了,怎麼都恢復不了。」
她的詩歌語言簡潔精準,富浪漫氣息,畫面、聲音、色彩與情思熔為一爐、鑄造出獨特的詩歌語調。她的一生都喜歡花草和樹,這些自然風物都在她的詩中找到了位置,尤其是花草,紫地丁、鳶尾、花楸、迷迭香、楊花柳絮,幾乎不需要特別費心地去找尋。灰娃特別強調細節,希望寫出「滋味」,這是張仃告訴她的,「藝術就得有味道有滋味。」
年近半百開始詩歌創作
在北京大學俄文系求學期間,灰娃對詩詞產生濃厚興趣,逐漸開始寫作。她在年近半百之際,開始了詩歌創作,在40餘年的時間,她把故鄉、現實、內心的掙扎、靈魂的獨語盡情地書寫下來,著有《山鬼故家》《灰娃的詩》《灰娃七章》《不要玫瑰》等詩集。
2024年4月出版的《灰娃詩全集》共輯錄詩歌100多首,基本按編年排序,涵蓋詩人目前可見的全部詩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