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碼】藏經洞的成因:未解的歷史之謎

周兵 紀錄片導演、歷史學博士
敦煌莫高窟為何會出現一個藏經洞?這一問題至今未有定論,但關於其成因,學術界提出了多種推測。這些假說不僅與歷史事件緊密相關,也折射出千年前中原文明與絲路文化交融的獨特景象。
首先,「避難說」是主流觀點之一。千年前,敦煌處於戰亂頻仍之地,佛教經卷和藝術珍品屢遭破壞。據傳,在西夏攻佔敦煌期間,當地僧俗深感危機,憂慮這些珍貴文物毀於戰火,於是將大量佛教經典和畫卷藏匿於16窟的牆壁內,並以灰泥封蓋,外加壁畫偽裝,隱秘其存在。他們或許希望,這些文化瑰寶能在風平浪靜之時重見天日。另一種避難說認為,儘管西夏人信奉佛教,並在莫高窟留下了自己的洞窟與壁畫,但當時中亞某些王朝對佛教極為排斥,甚至試圖對敦煌發動攻擊。面對此類外來威脅,僧人們不得不將經典藏匿,以確保這些信仰的結晶免遭滅頂之災。這種說法為藏經洞的存在賦予了深刻的歷史背景與宗教意義。
除了避難說,還有一種觀點被稱為「廢棄說」。在古代,紙張和絲綢是極其珍貴的資源,尤其是抄錄經文或繪製佛像的材料,更是被視為神聖之物。即使這些文獻因年代久遠而受損或殘缺,人們也不會將其隨意丟棄,而是妥善安置於安全的場所。經過漫長歲月的積累,這些殘缺的經卷和畫卷最終匯聚於藏經洞中。這也解釋了為何今天的藏經洞內,許多文獻都是殘本或部分受損的佛教經典。
第三種觀點認為,藏經洞的形成可能與一位特殊的僧人有關。歷史記載顯示,這位僧人可能在長時間內廣泛收集敦煌地區的重要典籍,將其存放於洞窟中進行整理和修復。藏經洞中不僅保存了大量佛教經典,還有道教、儒家經典,以及景教(基督教聶斯脫里派)和拜火教(祆教)等其他宗教文獻。這種多樣化的收藏讓人不禁思索:一位佛教僧人緣何對如此廣泛的領域懷有興趣?
還有一種假說則進一步擴展,認為藏經洞本質上可能是一個「圖書館」。千年間,僧人們將來自不同地區的文獻聚集於此。然而,一個懸而未解的問題是:為何後來這些文獻會被封存?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在外敵威脅或動盪時期,管理者為了保護這些無價之寶,決定將其永久地封閉於隱秘的洞窟之中,以免其落入敵手或遭受毀壞。
莫高窟:知識與文化的交匯中心
為什麼莫高窟藏經洞中會保存如此多的珍貴文獻?這與莫高窟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的特殊地位密不可分。在長達千年的歷史中,莫高窟不僅是佛教信眾禮拜的聖地,更是僧侶修行、交流與學習的重要中心。它既是宗教殿堂,也是兼具教育功能的學術場所,甚至可視為早期的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隨着絲綢之路的繁榮發展,來自中亞、西亞、古印度甚至古羅馬等地區的人們將各自的文化、信仰與文獻帶至敦煌;同時,中原地區的儒家與道家經典、醫學、天文、音樂、法律文書等知識也在這裏流通與沉澱。莫高窟的僧侶與工匠不僅從外部吸納文化精華,還通過自己的創作向世界展示東方智慧與藝術之美。藏經洞中的多元文獻正是這一文化交融的真實寫照。
通過這些文獻,我們可以窺見千年前人類的思想軌跡、生活方式以及精神信仰。藏經洞所保存的內容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從佛教經典到景教和拜火教文獻,從法制文書到兒童教材,從音樂譜曲到醫學書籍,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不僅為研究中古時期的絲路文明提供了珍貴資料,也讓我們得以重建那段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輝煌歷史。
人類的敦煌:文明交匯的縮影
莫高窟藏經洞的意義,超越了一國一域。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言,「敦煌乃吾國學術之傷心史」,其文物因動盪而流散海外,至今分藏於13個國家的圖書館與博物館。然而,敦煌學的興起,也使得藏經洞的文獻得以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敦煌莫高窟和藏經洞所代表的,不僅是佛教文化的輝煌遺產,更是一部以敦煌為中心、連接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史。今天,當我們置身於敦煌莫高窟時,不僅在傾聽千年前的絲路之聲,更是在與那段逝去的輝煌文明對話。正因如此,敦煌才被譽為「人類的敦煌」。它所承載的,不僅是過去的記憶,更是通向未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