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豐富礦藏──寫在中國現代文學館

  「博覽華夏,逸筆未來」的開營是我參加過最別致的研學活動開營式了。沒有冗長的各類講話,沒有紛繁複雜的表態發言,大合影的短暫集合後,我們一行30多人便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專家的帶領下,安安靜靜地觀看各類文學主題展:從冰心、茅盾的書房,到《紅岩》《青春之歌》的手稿;從老舍的雕像,到《人民文學》《十月》《收穫》等內地最新的文學期刊。時光在這一刻彷彿靜止在了書香裏,甜美又溫潤。這是我在香港看不到的。即便是和父母到北京旅行,也很難有機會看見這些寶貴的文學遺產。自由活動時,我重點觀看了紀念巴金先生誕辰120周年藏書展。120種巴金先生的藏書,每一本都承載着他的閱讀記憶與思想痕跡。我仔細觀看了《海行雜記》手稿,記錄了他1927年赴法留學的見聞與感受,字跡工整、筆觸細膩,展現出扎實的文學功底與敏銳的觀察力。「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對我的祖國和同胞我有無限的愛,我用作品表達我的這種感情。」記得在香港的文學課上,專欄作家趙陽老師曾反覆引用巴金先生的這段話,告訴我「文學的本質,就是美的豐富礦藏,而這次研學參觀,讓我更深入地了解從巴金先生不同版本的作品,如何在記載時代印記中成為美的豐富礦藏。 優才(楊殷有娣)書院中五 黃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