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難而上/施工挑戰大 需克服橋底高度限制

  東岸板道利用東區走廊下方空間,依橋墩建於水體上方,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何文堯昨日在東岸板道開幕禮上介紹,項目由公眾參與、諮詢、設計到施工,困難重重,施工過程須克服海上建造、橋底高度限制問題;同時板道南面是北角區居民居住地,故物料及機械無法通過民居區運輸,須依靠海路運輸,又牽涉潮汐漲退和打風等限制。

  利用潮汐漲退 「浮托法」安裝

  土木工程拓展署南拓展處副處長陳炳華表示,開合橋的重量與5架C919客機相若,需在內地廠房預製組件後航運來港。為克服東區走廊橋底高度限制,工程團隊於兩個新建樁帽上,安裝臨時滑道,利用千斤頂將開合橋滑動到合適位置安裝,其間橋樑頂端與東區走廊橋底只有約240毫米的距離。

  同時,工程團隊利用潮汐漲退的特點,在板道組件運送到港後,以「浮托法」進行安裝。工程船隻先駛到東區走廊下,利用潮漲時較高的水位,由兩輛放置在船上的「自走式模組運輸車」,將重逾百噸的板道組件運送到預先安裝的支撐位置,待潮退時,板道組件跟隨水位下降,可準確落在支撐上。\大公報記者 王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