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 園/「魯比奧」與「盧比奧」\蓬 山
美國新任國務卿Marco Rubio的中文譯名由「盧比奧」改為「魯比奧」,有些外媒妄加揣測,聲稱這是為規避相關制裁的緩兵之計。對此,只能奉送三句話:其一,腦洞太大了;其二,有色眼鏡太厚了;第三,見識太淺了,對中國有關譯名工作一無所知。
其實,搜檢資料就可知,對於Rubio,以往就是「盧比奧」「魯比奧」兩種譯法並存。只不過,曾經的他沒什麼知名度。如今就任國務卿,曝光率陡增,因此譯名協調一致,便於工作。這種現象也並不鮮見。當年Donald Trump還只是個商人時,有譯作「川普」,也有譯作「特朗普」。及至參選總統,也統一譯名。
追溯歷史,上世紀五十年代,針對譯名政出多門的情況,周恩來總理拍板:「譯名要統一,歸口於新華社。」新華社成立譯名組(現為譯名室),對於英語、俄語、法語等外語裏的人名、地名,進行統一翻譯,並出版了各種《譯名手冊》。
翻開《英語姓名譯名手冊》,一望便知,Trump對應「特朗普」。而且,譯名形成了一些相對固定的慣例,譬如,Ro譯作「羅」,Lo譯作「洛」;Ru譯作「魯」,Lu譯作「盧」。如,羅伯茨(Roberts),洛佩茲(Lopez),盧卡斯(Lucas),魯本斯(Rubens)等。這樣的好處是,看到中文譯名,大致可倒推出外文原名。
按譯名手冊,Rubio的規範譯名應是「魯比奧」。此次遂由新華社發布譯名通告。
當然,有時也會根據實際進行調整。二○一一年,Yingluck參選泰國總理,新華社最初把她的名字譯為「英祿」。而外交部認為,根據泰國民眾的發音,譯為「英拉」為宜,經過討論研究,最終採納了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