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中國水下考古起步與發展 南海I號領隊崔勇:浪過舟沉史蹟存





「鳥歸沙有跡,帆過浪無痕。」「南海I號」考古領隊崔勇卻不認同賈島這句詩。在他看來,歷史的長河中,即便是沉沒的船隻,也會在海底留下深深的痕跡,那些被歲月掩埋的文物與故事,正是過往存在的證明。崔勇早前在香港文物探知館正以「帆過浪留痕」為題,與觀眾分享我國水下考古的歷程和其中的重要發現。●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小凡 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艾力
以海洋為媒介的海上絲綢之路,沒有明確的線路實體,但古人以一種悲壯的方式,把貿易的載體「船」,留在了茫茫大海之中。由此,後人得以對不同海域、不同時間的沉船進行考古發掘研究,將這些點串聯成線,這條線就是海上絲綢之路。
「南海I號」於1987年被首次發現,到2007年打撈上岸,再至細緻地清理、研究,它的考古進程與崔勇的職業生涯恰好重合。因此,崔勇說:「我這一輩子運氣非常好,見證了整個中國水下考古從開始到現在發展得比較高的階段。」
三十年為一艘船
中文系出身的崔勇,因「文史不分家」逐漸對考古產生了興趣。在「南海I號」被發現後,國家很快成立了一個水下考古工作協調小組,1987年年底,國家請日本專家到北京辦水下考古培訓班,崔勇便趕上了那一批。1988年國家文物局在廣州舉辦輕潛水培訓班,崔勇又成了首批9個學員之一。
站在現在的角度來看,「南海I號」是一個圓滿完成的項目。但在當時,人們對打撈和發掘工作是否值得還有些迷茫。然而崔勇認為,將資金集中用於這種大型項目是值得的,因為它可以留下供將來人們享用的文化成果。現在,展示「南海I號」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每年有上千萬的收入,並帶動了整個陽江地區的經濟發展,實現了國家提倡的「文化搭台,經濟唱戲」。
崔勇稱,從考古中獲得的最大成就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人類天生具有好奇心,這種好奇心不僅驅使人們探索未來,也促使人們追溯過去。考古工作正是滿足這種好奇心的途徑,它通過邏輯推導和尋找證據,逐漸揭開古代生活的神秘面紗。當通過各種發掘得到的文物證據慢慢證明了自己的邏輯是正確時,或者證明邏輯不成立但能夠建立起另一套更適合研究的邏輯時,崔勇都會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此外,考古工作中發現的快樂也是成就感的重要來源。崔勇以「南海I號」舉例道,他曾長期尋找這艘沉船,歷時多年後終於如願以償,這種可遇不可求的發現讓他深感興奮。
「南海I號」與香港有不解之緣
「南海I號」與香港還有一段不解之緣。原來,儘管198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已與日本方面簽訂合作調查意向書,卻由於種種原因中斷。直到十年後的199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來港參加竹篙灣水下文物調查,其間認識了潛水專家陳來發等一批愛國人士,他們對國家水下考古表達了強烈的關注,表示願意贊助水下考古項目。崔勇表示,當時做一次水下考古至少要100萬,而面對不確定的風險,考古團隊很難得到資助,香港同胞此舉無疑是雪中送炭。陳來發創建「香港中國水下考古研究與探索協會」,出資120萬港元贊助「南海I號」調查,中斷多年的「南海I號」考古項目得以重新開展。
同時,在「南海I號」的考古過程中,考古團隊幸運地發現了一批罐子。起初,他們以為這些罐子是福建泉州磁灶窯的產物,但經過與南越國宮署的罐子對比以及微量元素測試,發現它們竟然出自廣州窯口——佛山南海奇石窯和文頭嶺窯。這一發現解決了團隊長期以來的一個重大疑問,即「南海I號」為何會在此沉沒。原本他們認為「南海I號」是從泉州出發,向菲律賓旅順島航行,但後來發現,這艘船其實在廣州有過停留,這才揭示了其真實的航行路線。這些罐子雖然外形並不精美,但信息量巨大,為學術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崔勇表示,這些文物背後的信息量讓人興奮和欣慰。
對於大灣區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崔勇認為廣州是一個核心點。「廣州作為千年商都,其歷史地位非常重要。大灣區以廣州為中心,香港、澳門為東西兩翼,形成了一個經濟發達、文化豐富的區域。」
崔勇還提到了未來水下考古的發展前景。他表示,我國考古團隊未來非常有望刷新「南海I號」所創下的紀錄,即中國海域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和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沉船。「其實宋代沉船已經算是較晚的歷史遺蹟,中國水下考古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他相信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有可能發現更早的沉船。同時,中國水下考古的學科建設也已經相當完善,包括整體打撈、原地發掘、原址最小干預以及深海考古等多個方面,刷新「南海I號」的紀錄指日可待。
考古需吃苦且耐得住寂寞
如何提升年輕人對水下考古和海上絲綢之路等知識的興趣?崔勇回應道:「首先要讓他們感受到發現的快樂。雖然最初人們可能對文物的經濟價值感興趣,但更重要的是學術學科的建立和研究。」他提出,未來可以建立類似於「絲綢之路學」或「『南海I號』學」的專門學科,深入研究沉船的各個細節,從而形成一個專門的學術分支,「讓年輕人了解這些文物背後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以及考古工作對於人類歷史和文化的貢獻。」
他還強調,考古是一門綜合學科,研究目的屬於文科範疇,但知識儲備卻涉及歷史學、地質學、地層學、類型學、邏輯學等多個領域。現代考古還需要掌握分子生物學、植物學、動物學等自然科學知識。考古學者並不需要成為每一科的專家,而是需要具備綜合能力,能夠綜合各種知識來主導整個項目的走向。對於有意從事水下考古的年輕人,崔勇給出了兩點建議:一是要耐得住寂寞,二是要能吃苦,「考古工作需要時間積累才能出成果,只要保持耐心和毅力,就一定會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