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聲】從瓷器看到和平文化交流


在考古過程中,崔勇對「南海I號」的許多文物印象深刻。他特別提到,「南海I號」的金器和瓷器的保存狀況尤為完好。金器的數量之多,在考古史上也屬罕見。而瓷器則反映了各個不同窯口的特點,從景德鎮、浙江龍泉、福建到廣東南海窯的瓷器都在「南海I號」上有所體現。這些瓷器不僅展示了「南海I號」的運作過程,還反映了當時的貿易和文化交流。
此外,崔勇還提到了與「南海I號」相近的另一艘沉船——「華光礁I號」。這兩艘船大概相差20年左右,它們的航線可以連接起來,與斯里蘭卡、印度和阿拉伯半島等地都有關聯。這證明了海上絲綢之路是一條比較成熟的路線,而「南海I號」德化窯罐子上的年號和商號更是為此船的時間斷代提供了精確的依據。
從考古發掘的成果來看,崔勇表示基本上達到了逆向復原的目標。考古的最高原則就是最小干預和逆向復原,即從碎片化的遺址中提取有效信息,並將其復原成原本的狀態。團隊採集了所有貨物的數據,為學術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最後,崔勇想用一句話吸引那些還未參觀過相關展覽、不了解「南海I號」的觀眾。他說:「通過這個展覽,你可以看到從古至今,中國一直秉持着和平貿易的理念,通過互利雙贏的方式與外界交流。這其實是中國航海歷史的一個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