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人視角】AI:電影業面臨130年來最大衝擊波

●導演王辰六
●導演王辰六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胡進 廣西報道)「藝術與科技在山腳分手,但它們必定會在山頂重逢。」法國著名作家古斯塔夫·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認為,藝術與科技密不可分。從1895年12月28日電影誕生那天起,130年來,技術不斷地推動着電影業前行,從無聲電影(默片)到有聲電影、從黑白電影到彩色電影、從膠片到數字化、從2D到3D、IMAX等特效制式影廳和裸眼3D……

  近年,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技術開始應用於電影製作,從劇本創作到視覺特效,最具爆炸性的衝擊波正在湧向電影業。

  電影還需要編劇嗎?

  AI帶來的第一顆子彈,可能射向了編劇。

  輸入幾個關鍵詞或故事梗概、人物角色描述,AI只需數分鐘,就能創造一部電影劇本,還能提供多個不同風格的劇本供參考,編劇們怎麼辦?

  「AI雖然在編劇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完全取代人類編劇的可能性較低。」從業16年的導演王辰六說︰「AI確實能大大提高劇本的創作效率,快速生成劇本框架、情節線索和對話片段,還可以將小說直接轉化為劇本,大大縮短創作周期。例如︰華策影視的AIGC應用研究院開發的系統可在5分鐘內完成一個編劇3天的工作。其次,AI的大數據檢索能力還能提供創意靈感,通過分析大量劇本和文學作品,為編劇提供多樣化的創意和故事結構建議,幫助他們突破創作瓶頸。而且AI還能檢查劇本的語言邏輯、語法錯誤,並對文本進行潤色,提升劇本整體質量。」

  「但AI完全取代編劇仍難以實現。」王辰六認為AI缺乏深度情感和人性表達,電影劇本不僅是文字的堆砌,還需要傳達複雜的情感、人性和文化內涵。AI雖然能夠生成邏輯通順的文本,但在情感深度和人性細節的刻畫上仍顯不足。在處理複雜因果邏輯和深層次情節設計方面存在局限性,以及存在創意同質化的問題。

  「未來趨勢將是AI與人類編劇的深度合作。」王辰六說︰「目前AI更多地被視為編劇的輔助工具,而非替代者。但AI無疑將對編劇行業帶來巨大衝擊,未來它甚至可能淘汰95%的編劇,只有5%的頂級編劇帶着他的AI助手在幹活。」

  哪些演員將被替代?

  目前,AI已可直接生成60秒的完全媲美電影成片的視頻片段,無疑未來必能直接生成60分鐘、100分鐘的影片,那麼,演員會被AI 替代嗎?

  「AI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演員職業產生衝擊,但完全取代演員的可能性很小。」國家一級演員劉之冰認為,AI可以快速生成虛擬角色和表演內容,大大節省拍攝時間和成本。例如︰AI換臉技術可以在演員無法出演時進行補救,還可以生成獨特的角色形象和表演風格,為影視創作提供新的參考。隨着技術進步,AI在表情、動作和台詞上的表現力正不斷提高。

  「但AI最大的問題在於情感表達不足,難以完全模擬人類演員的情感和細膩表演,在微表情和情感共鳴方面仍存在明顯差距。」劉之冰說︰「影視作品的魅力在於演員賦予角色情感和靈魂,而AI生成的內容往往缺乏這種人性溫度。」

  未來AI對演員職業的影響,將首先替代群演、替身(尤其是武替)和簡單角色及一些特定場景的表演,但核心表演不可替代。演員的核心價值在於他們的情感、創造力和現場表現力,這些AI無法完全複製,至少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做不到。劉之冰認為未來必是科技與藝術深度結合,AI幫助演員提高表演水平、拓展創作空間,演員也要主動轉型與適應,參與虛擬角色的創作,在AI輔助下提升表演。

  山東藝術學院原表演教研室主任陳水清則認為話劇戲曲等舞台表演,是活人(演員)在現場演給活人(觀眾)看,不太容易被AI替代,而影視劇等鏡頭前表演,演員首先是演給鏡頭「看」,由鏡頭記錄下來並進行剪輯製作,再作為中介轉換在銀幕上給觀眾看,也許影視劇表演更容易被AI替代。

  總之,演技高超、表演動人的好演員無須擔心會被AI替代,而那些演技平平缺乏情感表達僅靠一張臉的演員,可能遭受AI的衝擊更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