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十萬盆菏澤牡丹熱銷大灣區

●直播團隊進駐花棚帶貨催花牡丹。  香港文匯報濟南傳真
●直播團隊進駐花棚帶貨催花牡丹。 香港文匯報濟南傳真

  「電視劇《國色芳華》熱播,帶動了菏澤催花牡丹的銷售量,訂單增長超過30%。」山東省人大代表、菏澤市委書記張倫近日在山東兩會上說,整個春節期間,菏澤催花牡丹銷售數量將超過60萬盆,預計達到70萬盆。有菏澤花農介紹,廣東是菏澤牡丹的重要市場,今年有十萬多盆菏澤牡丹在當地露天成長。日前這些催花牡丹已開始陸續裝盆,成為大灣區市民備受歡迎的年宵花。

  由楊紫、李現領銜主演的古裝劇《國色芳華》中,牡丹是貫穿全劇的重要元素,菏澤市為該劇拍攝提供了2,500餘株牡丹和芍藥。隨着電視劇的熱播,牡丹花成為網友熱捧的對象,屢上熱搜。菏澤花農穩穩地接住了這「潑天流量」,把菏澤牡丹賣到了全國各地。

  催花牡丹打「飛的」銷全國

  菏澤市花木協會會長、菏澤綠美花木種植專業合作社董事長孫文起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近期牡丹銷售勢頭非常好,僅1月20日就賣出將近4萬盆牡丹。他今年培育催花牡丹近20萬盆,58個催花大棚,約佔菏澤市的三分之一。牡丹根據花頭多少分不同的等級,10頭花和15頭花以上的牡丹分別為二級和一級花,價格也從150-200元(人民幣,下同)不等。

  據孫文起介紹,相較往年,今年約七成催花牡丹通過線上銷售,直播平台以及順豐、京東物流等入駐牡丹產業園,客戶下單後24小時內送達。順豐還開通了青甘寧、東北三省、內蒙古、貴州、新疆、西藏的航空幹線,最快實現8小時送達。北京和濟南原是菏澤催花牡丹的傳統市場,借助互聯網和現代物流,催花牡丹如今打「飛的」銷往全國各地。

  精確控制花期 「花開隨人意」

  「紅色的牡丹花最受歡迎,約佔四成。」孫文起說,他今年培育了二喬、魯何紅、彤雲等30餘個牡丹品種,紅色、粉色、綠色、白色等不同色系。在他看來,牡丹花寓意好,象徵着富貴吉祥。當春節遇上「國色天香」,牡丹更「紅」了。

  催花牡丹9月起苗、40天冷庫冷藏後陸續入溫室大棚,又經55天左右於臘月初批量上市。孫文起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隨着地源供熱、電腦控溫等應用,花農可以精確控制花期,讓牡丹「花開隨人意」。

  「下廣」催花技術日漸成熟

  菏澤培育催花牡丹歷史悠久。根據史料記載,菏澤花農在清朝時期將牡丹運往廣州進行催花,民間俗稱「下廣」催花。

  「下廣」催花是很多菏澤花農的生財之道。來自菏澤牡丹區的花農趙弟棟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他今年在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準備了1,200盆左右的催花牡丹,單株牡丹的價格80元-100元左右,較往年略有下降。

  趙弟棟說,廣東是菏澤牡丹的重要市場,今年有十萬多盆菏澤牡丹在當地露天成長。日前,這些催花牡丹已開始陸續裝盆,成為在大灣區市民間備受歡迎的年宵花。

  五十多歲的趙弟棟「下廣」催花已有二十多年,像他這樣的菏澤花農多時有兩三千人。趙弟棟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此前亦有七八家菏澤花農赴港催花,約帶兩萬株牡丹,且連續催花七八年。

  早在20世紀七十年代初,廣東省有關部門與香港簽訂了春節催花牡丹供貨合同。為完成該合同,廣東邀請菏澤技術人員「下廣」催花。接到邀請後,1973年催花季,79歲的老花農高鵬程攜帶700株大胡紅牡丹「下廣」催花,當年每盆催花牡丹平均育成2.7個花蕾。此後,經過幾代花農催花經驗的積累,菏澤「下廣」催花技術日漸成熟。

  趙弟棟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為讓露天的催花牡丹在春節期間綻放,花農們會控制好牡丹花期。每年賣完最後一盆花都已是除夕,正月初一從廣州開往濟南的火車上,坐滿了「下廣」催花的菏澤花農。●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春麗 濟南報道

  【話你知】菏澤「催花牡丹」

  所謂「催花牡丹」,是指運用高科技促成栽培技術,打破牡丹的自然生長規律,隨時反季節盛開。菏澤的催花牡丹起源於清朝時期,牡丹的催花一般在春節前進行,催花技術早已爐火純青,可催花的牡丹品種已有上百種,包括烏龍捧盛、百園紅霞、菱花湛露等。 ●來源:網上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