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英華】宋徽宗好飲茶 親手點茶宴群臣

最近在規劃一個有關中國文化的課程,裏面會涉及宋代點茶的技藝。所以,今天因利乘便說說宋徽宗的《大觀茶論》。
關於宋徽宗的評價,相信十居其九是毀多於譽。的確,作為「靖康之恥」的主角,把宋代大好河山拱手讓與金人,估計沒有一個人會讚美他。可是,撇開政治能力與道德去說,宋徽宗趙佶也的確是一個風流才子,詩、詞、書、畫都是手到擒來,存世書畫有草書《千字文卷》、《雪江歸棹》畫卷等,說他是一個藝術家也不為過。而且,除了擁有強大的藝術天分外,趙佶還是一個「很會生活」的妙人。
《大觀茶論》囊括宋茶方方面面
宋人蔡絛(權相蔡京四子)的《鐵圍山叢談》說:「茶之尚,蓋自唐人始,至本朝為盛。而本朝又至祐陵(按:宋徽宗之陵墓是「永祐陵」,故時人以此借代其名)時,益窮極新出,無以復加矣」。簡單而言,就是飲茶風尚起於唐人,盛於宋代。到底是趙佶借「時勢造英雄」,還是因為他興起飲茶之風,這很難說清楚。不過,他那本《大觀茶論》的確是很好地總結了宋代點茶技藝。而且,遍觀歷代帝王,能寫茶論者,應該僅趙佶而已。
《大觀茶論》字數不多,全書只有2,800多字,但句句都是「乾貨」,幾乎把宋茶的方方面面都寫到。從第一篇《茶論》開始,從宏觀角度論述茶之道。然後,便談到製茶、點茶的工藝,地產、天時、採擇、蒸壓、製造、鑑辨、烹點、白茶、羅碾,還有相應的器皿用具:盞、筅、瓶、構,以及品味收藏之法:水、點、味、香、色、藏焙、品茗和外焙等都一一說明。《大觀茶論》之鉅細靡遺可謂古今鮮見。拿着它,就算是千年以後的今人,都能體會到趙佶之妙、宋茶之美!
還有一點,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貴為九五之尊的趙佶,是不是真的會親自操刀,點茶宴客?
這一點大家絕對不用懷疑。《延福宮曲宴記》曾經有這樣的記錄: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十二月癸己,趙佶召「宰執、親王、學士曲宴於延福宮」。當眾人齊集之後,趙佶命近侍取來茶具,「親手注湯擊拂。」只見不多時,茶碗內有「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淡月」。此時,趙佶顧諸臣曰:「此自烹茶(這是我親手烹煮的茶)。」飲完後,諸臣「皆頓首謝」。
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大概可以看到趙佶的點茶手藝——所謂「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淡月」,此正是宋代「鬥茶」的上品展現。而且,看到最後趙佶的一句「此自烹茶」,大概可以想像到他當時得意洋洋之態,也說明了他視茶道為大道。
事實上,趙佶也有畫作描畫茶、酒、花、香、琴、饌相融合的文人宴會的情況,這幅畫作叫做《文會圖》,今日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畫作背景是一個幽雅庭院。庭中設一巨榻,榻上有各種菜餚、果品、杯盞及插花等。樹後石桌又有香爐與琴。畫中四名侍者,或分茶,或侍酒,將宋代飲茶情況繪形繪聲地畫了出來。
●葉德平博士,香港教育大學「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管理榮譽文學士」課程統籌主任、「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副總監,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