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話要說/以更為靈活姿態應對外部挑戰\李頴彰
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就職演說以極為鮮明的立場,揭示了其重塑美國全球主導地位的未來施政核心取向。特朗普第二個任期的政策框架,不僅挑戰了現行國際秩序,也對區域穩定帶來深遠影響。在此過程中,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國家與世界各國的「超級聯繫人」,無可避免會受到波及。因此,了解特朗普演說的核心內容,不僅有助於理解當前國際政治經濟的動態,也為香港在未來全球格局中的角色定位提供了重要思考。
特朗普在演說中最為突出的主張是經濟民族主義,其政策核心在於以保護主義作為振興美國經濟的主要手段。他明確表示,將透過對進口商品徵收高額關稅,重點保護美國製造業和勞工,並將此行為包裝為「奪回美國主權」的必要舉措。
然而,這種政策忽視了全球化經濟體系的深度互聯,特別是中美兩國在貿易上的高度依存性。根據2024年的數據,中美雙邊貿易額已超過5000億美元,顯示兩國經濟體系在供應鏈和市場需求方面的緊密聯繫。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試圖強行改變這種經濟格局,卻可能導致一系列負面後果,包括全球供應鏈的中斷、美國國內商品價格的上升,這些舉措不僅無法真正改善美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反而可能削弱其競爭力,對世界經濟穩定構成威脅。
特朗普2.0的不確定因素
其次,特朗普的能源政策同樣充滿爭議。他在演說中明確表態支持重啟化石燃料開採,並宣布廢除《綠色新政》及相關環保法規,試圖藉此降低國內能源成本,促進能源獨立。然而,這政策方向與全球主要經濟體正在推進的能源結構綠色轉型背道而馳。當前,歐洲、中國以及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均已將可再生能源視為未來經濟增長的關鍵驅動力。中國在太陽能、風能和電動車等領域的投資與技術創新,已使其成為全球綠色能源產業的領導者。而香港則是綠色金融樞紐,並發揮橋樑的角色,把國際投資引導至亞洲不同的可持續發展項目。
相比之下,特朗普的政策雖可能在短期內降低美國的能源成本,但長期而言,將導致美國失去在新興能源技術領域的競爭優勢,進一步削弱其在全球能源市場中的地位。這種對綠色經濟發展的忽視,不僅損害了美國自身的長期利益,也對全球氣候治理的多邊合作構成了阻礙。
在軍事與外交政策方面,特朗普進一步凸顯了其單邊主義的強硬立場。他在演說中強調透過擴大軍費開支與軍事行動,解決國內外的安全威脅,包括將販毒集團列為恐怖組織以及加強南部邊境的軍事部署。這種政策表面上旨在鞏固美國的國土安全,實際上卻反映了特朗普政府對軍事力量的高度依賴,意圖通過武力手段重新確立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倘若特朗普政府在南海、台灣等問題上逾越中國的紅線,不但會影響中美關係,更有可能造成亞太地區局勢進一步緊張。這些舉措不僅損害了中美之間的戰略互信,也對全球和平與穩定構成了潛在威脅。
特朗普政策的整體框架充分反映了其對抗性與單邊主義的特徵。經濟層面上,特朗普就職後簽署行政命令,由2月1日起對所有從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商品加徵25%關稅,但未有提及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事宜。有分析認為,特朗普未有對中國加徵關稅,並且押後對TikTok的禁令,除了是商人一貫的討價還價的策略外,亦有可能希望與中國重建關係,與中國展開更緊密合作,這對中美關係的影響尤為深遠。
在能源領域,中美兩國在拜登政府任期內就氣候變化與綠色能源發展方面展開廣泛合作,但特朗普重啟化石燃料開採、撤銷《綠色新政》,不但令實現全球「碳中和」目標陷入停滯,更進一步拉大了兩國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上的差距。
提升法律金融服務能力
軍事與外交方面,特朗普政府的單邊行動不僅有可能加劇中美的軍事摩擦,也對亞太地區的安全形勢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這種多層次的對抗,無疑將中美關係推向了更加複雜且充滿風險的未來。
在此背景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中美經貿的交匯點,所面對的挑戰亦較為明顯。特朗普的高關稅與技術封鎖政策,可能直接影響香港的轉口貿易與物流業,對其供應鏈管理與國際貿易樞紐的地位構成壓力。此外,特朗普能源政策的逆行雖然對香港直接影響有限,但其對全球綠色經濟發展的阻礙,可能間接影響香港作為綠色金融樞紐的定位。
特朗普的就職演說及其政策信號,都揭示了一種以短期利益為導向的治理邏輯,其後果是對國際秩序的挑戰與破壞。對香港而言,如何在這種不確定的國際局勢中鞏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保持經濟穩定,是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在全球化深度交織的時代,香港需要以更為靈活的姿態應對外部挑戰,並在國際經濟與法律框架中尋求更加穩固的發展空間。作為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國際調解院總部坐落的地方,香港需要進一步提升其國際法律與金融服務的能力,為國際商業社群提供穩定的法律與經濟保障。
執業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