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見錄/「消失」的公交車\胡一峰

  看到一件趣事,巴塞羅納的116路公交車忽然「消失」了。這趟車開往桂爾公園,那是當地著名景點,遊客如織,116路常被遊客擠滿。現在它「消失」了。我不是在說什麼恐怖靈異事件。公交車其實並沒有消失,因為它太受遊客歡迎,影響了本地居民乘坐,市議會出面讓谷歌地圖和蘋果地圖刪除了這趟公交車。此後,這趟車上幾乎沒有外地人了。

  此事耐人思考之處在於,這趟公交車在虛擬世界中消失後,對於很多人來說,它也在真實世界「消失」了。在我們以往的觀念中,虛擬世界可任人修改,真實世界無法刪除。但如今,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交融在了一起,我們對真實世界的認知和感受,越來越受到虛擬世界的影響。以至於在兩個世界之間形成了某種奇怪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中,虛擬世界越來越成為決定真實世界的變量。

  當一個東西在虛擬世界被刪除後,它在真實世界隨之「消失」。相反,在真實世界中消失了的,可以因為其在虛擬世界的存在而繼續影響我們的生活。比如,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去世的親人得以「復活」,音容笑貌給思念者帶來慰藉。我們還有這樣的經驗,當討厭一個人時,就把他從社交媒體中「拉黑」「刪除」,一段時間以後,這個人逐漸在你的生活和記憶中淡出,以至於完全「消失」。

  對於116路公交車而言,如果有遊客以「復古」的方式去旅遊,手持地圖、找當地人問路,當然還能找到這趟車。但是,隨着電子地圖介入生活的程度不斷加深,虛擬時代原住民比例繼續提高,在虛擬世界之外發現真實世界的幾率想來是越來越低的。這提示我們更直觀地感受虛擬世界對真實世界施加的壓力,認識到在虛擬世界的每一次曝光,都意味着真實世界的一份改變。為此,個體和社群在虛擬空間的曝光,確實應當讓利益相關方而非平台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