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地觀察】文化衡陽

  湯禎兆

  這次去了衡陽,說真的,景點不多。除了衡山,就是石鼓書院及船山書院,位於東洲島上的後者,近年更加數碼化了成為嶄新景點,遊客可透過AI與古人直接溝通,不啻是娛樂與教育並重。此外,無論是景點介紹還是路上聽到的故事,談及最多的還是這座城市的歷史,感覺就像在上歷史課一樣。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裏生活。後來到了戰國時期,它是楚國的重鎮,當時叫衡山。後來漢朝一建立,衡陽又成了南北交通的重要樞紐,連文化交流都因此變得很頻繁。到唐朝時,李世民還在這裏設立了衡州,經濟繁榮,商業活動也很興旺。隨着宋朝的發展,衡陽的文化達到巔峰,石鼓書院更是四大書院之一,不少碩學鴻儒如蘇軾、朱熹及茅坤等均曾在此講學。當時農業、手工業也都發展得很好,衡陽成了湖南的重要城市。

  明清時期,這裏的社會變動不少,但也留下了很多古建築和文化遺產。

  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故事。衡陽當時是湖南的重要戰略城市,日軍拚命想攻下它。1938年,日軍開始進攻,衡陽保衛戰打得非常慘烈。在戰爭期間,為保日軍借鐵路深入後方,甚至把衡陽公鐵大橋炸毀一拍兩散。雖然國民政府的軍隊頑強抵抗,但因為日軍裝備和戰術佔優,加上兵力懸殊,衡陽還是淪陷了。那段時間,當地的人民受了很多苦,許多人被迫逃離家園,生活條件極差;日軍採用毒氣戰以及大量強姦及屠殺案例,更加令人髮指。

  時至今天,在數碼化的船山書院中,也加入一些模擬槍戰及VR影片元素,把城市的苦難以甘甜良藥的方式,包裝後供下一代吸收,也算是用心良苦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