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廊】老屋臘月時

  李 莉

  雪聲偏傍竹,寒夢不離家。

  臘月,悄然而至,身在異鄉卻沒有許多將要過年的歡快,只有歲月匆匆的感嘆和細數綿長的回憶。老屋的臘月,是我年年的回想,是我記憶裏最甜的味道。

  老屋,是一座四進式的大宅子,樑檀窗屏,木刻雕花,有前廳後院,七大家人住在一起,熱鬧而溫馨。一到臘月,老屋裏就穿梭着忙碌的身影,洋溢着歡聲笑語。

  進入臘月,冬至前釀下的米酒就得起酒了。老屋的大坪前便擺滿晾曬的酒甕,大大小小、形態各異,有土陶的、有燒瓷的。婆婆、嬸子們邊收拾着酒甕,邊談論着自家今年釀酒的數量。二嬸婆家人丁多,每年都有3個敦實的大酒甕子,釀上兩三百斤米,正月裏來客多,過個年準就見底。談笑過後,她們還將自家新起的米酒盛出來讓大夥兒嘗個新鮮,老屋裏瀰漫着醇厚和氣的酒香。

  準備過年的茶點吃食也是婆婆、嬸子們的拿手絕活,個個都是巧婦。秋後收下的地瓜、芋子放在廊下晾着,水分蒸發一些後,地瓜格外甜,芋子也粉糯,正好做香脆的地瓜、芋子片,但工序實為繁瑣。地瓜、芋子先蒸熟,去皮後分別打成泥,加入炒香的芝麻葱頭、地瓜粉,充分攪和,反覆揉搓,整理成條狀後上鍋蒸透。晾涼後,婆婆、嬸子們在老屋的大坪前支起簸箕,將條狀地瓜、芋子切成均勻的薄片,這十分考驗刀功。她們邊切邊聊着家長裏短,孩子們幫忙把切好的薄片排到簸箕上晾乾,嘴饞的我們邊晾邊偷吃幾片。冬日的陽光灑在大坪裏,伴隨着歡笑聲,成為這臘月裏最溫暖的畫面。

  臘月二十後,各家的婆婆、嬸子們便忙開了,灶上添火,大鍋倒油,晾乾的地瓜、芋子薄片分別入鍋小火慢炸,小小的薄片在油鍋裏漸漸脹開,變成一片片可愛的小雲朵。我們這些小饞貓早已站在鍋邊幫忙,小心地將炸好的地瓜、芋子片裝進密封的甕子裏,乘大人不注意時偷嘗幾片,真是美差!一天時間,炸花生、糖豆子、蘭花根等各色茶食就在婆婆、嬸子們的巧手下應運而生,封罈裝好,正月便可擺上茶食盒招待客人。

  老屋廳堂甚多,年前的布置裝點也是有講究的。爺爺有7個兄弟,分為七房,每年各房輪流布置廳堂。臘月二十五,爺爺、叔叔們開始打掃大門、廳堂,將舊對聯撕走,清洗乾淨,清掃神龕、香爐。臘月二十八,煮上一大盆漿糊,在廳堂高高的雕花柱子、厚重的木門上貼新對聯,掛起大紅燈籠。到了臘月二十九,從上一年輪值的房親中取來祖宗畫像,在正廳神龕上擺好供品,掛上畫像,焚香祝禱。

  除夕是臘月的最後一天,還在睡夢中就聽見窗外的鞭炮聲,大人們已在準備豐盛的年夜飯。雞鴨要殺好幾頭,醃製好,正月裏來客,蒸一蒸即可端上桌。珍珠丸是年夜飯必備主食,象徵着團圓美滿。婆婆、嬸子們分工明確,製皮、剁餡各自忙碌,廚房裏飄出一陣陣炒餡料的香味,讓人垂涎不已。炒好後,大夥兒將餃皮、餡料、泡好的糯米搬到廳堂,開始包製。孩子們給圓圓的芋子丸裹上糯米,邊裹邊玩,還可偷嘗一口那美味的餡料,別提多開心了!夜幕降臨,老屋大門口點起小堆的柴火,各廳堂的紅燈籠也亮了起來,映照着大紅對聯上吉慶的祝語,一片祥和喜慶。

  長輩們給祖宗上香放過鞭炮後,婆婆、嬸子們便將年夜美食一一端上桌,顏色油亮的乾蒸雞、湯色清美的白鴨湯、晶瑩剔透的珍珠丸……長輩們坐上正桌,倒上新釀的米酒,大家舉杯共慶新春,共話新年。盛宴過後,各家都端出準備好的茶食,熱鬧地圍坐在正廳裏喝茶觀看春晚。孩子們早已按捺不住,拿出事先買好的煙花炮竹聚集在大坪裏放肆地點燃起來,比誰的炮竹放得高,比誰的煙花開得好看。除夕的夜晚,歡笑聲、划拳聲、嬉鬧聲在老屋裏響起,大家都卸下一年勞作的疲憊,享受家人圍坐、燈火可親的團圓之樂。

  老屋的臘月和年味已漸行漸遠,物質匱乏的年代,比不了現今人們天天如過年般的生活。每到臘月時節思念就會湧上心頭,忘不了婆婆、嬸嬸們的笑聲,忘不了老屋裏的小夥伴們,忘不了老屋裏那濃濃的年味。老屋的臘月永遠是我魂牽夢繞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