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馬出發】踢走快步速爆笑開懷




  黃嘉豪

  年紀大總喜歡憶往事,早年嘉豪還是馬媒「初哥」那個年代,除了報社正職,尚有兩份兼職;一為排位馬紙,另一則是馬簿。猶記得當年租住堅尼地城兩房新樓,400多尺不用50萬,我由早做到晚加起來月入近萬,識諗的話,一成首期買兩層也供得起(哭!)

  沒趁平買樓只是題外話。想說的是,當年資源有限,馬簿內的馬匹出賽記錄,完全靠人手筆記,每駒設一張「績卡」,賽後便需手抄配搭、走位、時間等各項資料到紙卡上,在報名配磅之時,再按序逐匹手抄出來大張白紙之上,交予負責植字的同事,於下次排位前備妥在「咪紙」上,以作貼版交予影菲林付印之用。

  最要命的地方,是當年練馬師完全主導出賽權,已報名馬匹,無論列正選或後備,皆可以在排位時避戰。所以即使是位列後備十多名者,也隨時可能列正選出賽,嘉豪這小小「文抄公」,當然便多得佢唔少。

  另一深刻記憶,是這種自由退出制度,當年造就了一匹多捷馬「三文治」,由大摩老父訓練,每每吼準對手較弱方披甲上陣,後來到真正在頂班交鋒,初期看似潛力無限的牠,便告屢熱屢倒。

  應家柏上任賽馬事務執行總監之後,頗快便取消了這種自主退出制度,這無疑稍削弱了幕後部署的自主權,惟對整個賽事運作,確實有利得多。尤其在賽事大幅增加之下,除了個別高班明星馬或潛力豐厚的新星,根本無需要作甚麼刻意部署程序,流水作業式密跑密拼,長期把馬匹狀態維持九分左右,按大數法則成績自會到來。

  事實上,歷年從後備補入正選而贏馬的例子多不勝數,可見實在不需要甚麼「尊屬」部署。

  第六場告東尼馬房嘅「爆笑」補替「飛騰騅」,由蔡明紹出策,呢場賽事欠缺了預期負責貢獻步速的後者,此賽步速稍偏慢的可能性立即提升,環境像極之前敗給「紅海勁」或贏「魔法速遞」兩仗時;上賽那種排1檔快走,則只是白益了「極速滿貫」留留埋埋追一段。我曾請教一位在澳洲馬匹拍賣行工作多年的專家,他「不反對」嘉豪觀點,認為商業上要「谷」某父系,早期多用較佳的母馬去交配,自然能產出平均質素較佳之後裔,待鍍「金」成功配種費及馬價飛升後,能否延續才是真正遺傳力考驗。DEEP FIELD這兩季來港的馬整體成績有多差,不用我多說了,算不算這種? (facebook.com/kahotop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