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廣東製造業 灣區高質量發展

  紀緯紋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從40多年前作為國家唯一對外窗戶,到刻下的「超級聯繫人」,香港一直在國家改革開放發展中扮演着重要的中間人角色。環境在變、產業活動在變,聯通什麼和如何聯通也在變,然而香港內聯外通的作用不只不變,而且只會越來越鞏固。

  廣東省省長王偉中日前在廣東省兩會發表政府工作報告表示,廣東去年GDP達14萬億元人民幣、連續36年居全國首位,廣東2025年重點建設項目將達1,500個,年度計劃投資1萬億元人民幣,提出要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實施「灣區通」工程,做強重大合作平台。廣東在新能源汽車、新型儲能、低空經濟等新領域新賽道建立先發優勢,是廣東經濟穩健增長的重要原因,廣東高端製造業活力強勁、發展迅猛,為香港金融業發展提供廣闊舞台。當前的香港一方面必須在新全球環境和國家發展格局下,做好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之間的協同發展;另一方面着力打造香港內部的新質生產要素,以強化香港內聯外通的能力。

  服務「灣區智造」大有可為

  內聯方面,目前灣區內地城市已湧現出一大批質優價廉的中國創造和中國智造產品,成功構築了由我國企業主導的、佔到產業鏈條「大頭」部分的全球價值鏈,其產品不只滿足國內市場需要,更遠銷國際市場。當廣州在價值鏈全力提升「廣」度、深圳不斷以科技創新增加「深」度,香港作為這些全球價值鏈中不可缺少的一塊,必須同步在內聯外通做大做強來彰顯「超級聯繫人」的作用,為這些全球價值鏈創造更大價值。香港必須深挖既有的、廣泛的國際網絡,與廣州聯手提升市場、產業、產品和服務的「廣度」。香港亦必須加強利用自身在科研領域的龐大實力和國際科研網絡,與深圳聯手「深化」科技創新,把新質生產力應用到生產鏈的每一個環節來提高產品與服務的質量,創造更大價值。

  外通方面,香港亦應該利用灣區融合發展的優勢,做到精準的外通、智慧的外通和互利的外通。香港企業家一向具備敏銳的觸覺和靈活的經營手段,清楚認識到「一帶一路」、全球南方的發展大趨勢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新發展,香港商家要應用好國際網絡與資訊,把對胃口的產品與服務精準地推銷到適合的國際市場,推銷過程更要用好人工智能、區塊鏈、雲端計算和大數據等高科技工具,既獲取和供應更多有用信息,亦提升「兩制」之下香港在商事金融、法律體制等方面的獨特優勢,藉此優化溝通內外兩頭的平台、提升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服務質量。

  主動走出去說好香港故事

  各類智能平台更可成為香港與大灣區和國際社會互利的、民心相通的平台。例如近日因美國政府對TikTok的無理打壓,出現大量湧入小紅書的「TikTok難民」現象,美國人民通過與內地網民「對賬」而更全面地了解到中國的社會與經濟的現實情況,更甚生出羨慕之情。香港可以把握是次交流契機,加上國家將過境免簽外國人在境內停留時間由原72小時和144小時均延長為240小時(10天)政策帶來的明顯效應,用好自身的國際城市地位與特色,聯手灣區內地城市,通過社交媒體平台對外說好中國故事、推廣香港各項利好政策和優質營商環境,鼓勵外國友人來華來港旅遊、工作、投資、學習、生活,帶動香港和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發展、創造共贏。

  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更加穩固,已形成金融與創科互促互進、共同起飛新局面,同時綠色金融、航運金融、金融科技等發展迅猛,貢獻國家的高質量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目前越來越多內地企業的產品和投資通過香港走向國際市場,同時國際投資者也把香港當作進軍灣區內地市場的重要跳板,這帶給了香港發揮獨特優勢、貢獻國家新質生產力建設的新舞台、新機遇。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充分發揮金融優勢,引導和鼓勵廣東企業與香港企業合作拓展國際市場,同時要吸納更多創新科技投資進駐香港、輻射灣區,把香港金融、香港研發與「灣區智造」有機結合,形成互利共贏的強大組合,亦做大做強香港資本市場,讓香港成為內地和國際創新產業撮合的全球產業服務高地,香港要做好新時代下的「超級聯繫人」,與大灣區核心城市做好協同發展,帶動粵港澳大灣區創科新興產業群體崛起,增強香港經濟發展動能,提升香港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