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兵遣將靠合符 歐洲刀流入清宮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展覽首個單元「龍興八旗」不僅注重清朝早期的建立興起,亦有後期火器營、健銳營、藤牌營等專業部隊的相關歷史。其中「內火器營」合符是重點展品之一,屬乾隆年間火器營使用的兵符,另有展品為同治年間的「圓明園八旗槍營」合符。香港故宮館研究員周維強昨日指出,合符可作調兵用途,通常有陰陽兩種雕刻方式,一般調兵的將領手持陽文,軍隊則持陰文合符,陰陽結合則可驅動軍隊。

  他續說,八旗軍隊從原始的部族武裝過渡到整合不同新的兵種,可見清代軍事力量逐漸增強,「例如藤牌營,是因為福建和台灣盛產藤條,而由藤條編成的藤牌很適合對付騎兵,所以成為專業軍種。」

  「天、地、人」刀劍被譽巔峰之作

  另一展覽單元「刀劍天下」展示各類清代宮廷的刀劍收藏,包括乾隆帝命人打造的「天、地、人」三個字號的部分寶劍和腰刀,該系列刀劍被譽為中國古代冷兵器藝術的巔峰之作。展覽亦有重點展品道光帝賞賜給奕訢的「白虹」刀,以及多款來自外國進貢的刀劍。周維強指出,其中一款展品是當時俄國人士在歐洲特別訂製的刀劍,最後流入清宮,以小見大,可見清廷與世界始終保持密切交流。

  「騎射與槍炮」單元則展示滿族傳統的弓馬射箭,以及宮廷對火炮發射技術的重視。周維強解釋,騎射是清朝的立國之本,工藝高超得到複合反曲弓與各式功用的箭,再搭配精美的玉石扳指等,賦予清軍強大且精準的打擊能力,使他們在當時所向披靡。

  他說:「滿人會用東北的樺樹皮將弓纏起來,樺樹皮富含油脂也防水,同時也形成一種保護色,破壞了弓本身一條直線的視覺效果,在樹林中不易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