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講堂】歐洲克克塔尼文化「不分貴賤」?


克克塔尼文化(Cucuteni–Trypillia culture)位於羅馬尼亞和烏克蘭,在19世紀晚期被發現,棕色的陶器加上黑色的抽象幾何圖案作裝飾,是這個文化的一大特色。克克塔尼文化有着範圍極大的村落,有人推斷這個文化沒有社會的結構。今次就跟各位簡單介紹一下。
在19世紀晚期,考古學家分別在羅馬尼亞和烏克蘭發現這些獨特的陶器,暗示了克克塔尼文化覆蓋的範圍可能極廣。隨着20世紀科技的發展,我們對這個文化的認識也在逐漸增多:克克塔尼文化活躍於公元前5050年至公元前2950年(距今大約七千年到五千年),涵蓋的範圍由中東歐的喀爾巴阡山脈(Carpathian Mountains)向東延伸至黑海,再向東北延伸至聶伯河(Dnieper River)上的城市基輔(Kyiv)。
克克塔尼文化的人民會製作陶器、狩獵和收集食物,亦會耕種和飼養牛隻。他們主要進食豆類和穀物,但也會以牲口為糧食,經過人類骸骨同位素分析後發現,肉類應該構成他們飲食的十分之一。
磁力探地下 揭村落結構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考古學家運用航空攝影來觀察克克塔尼文化的村落遺址。許多村落都是一般的大小,但在烏克蘭發現的村落卻出奇的大,可以包含三千多間房屋,涵蓋320公頃,與紐約的中央公園差不多大小。近年考古學家們更利用磁力去探測村落地下的結構,竟發現克克塔尼文化的居民可能會舉行一種儀式,從而經常焚燒房屋,牆壁中的鐵化合物會在燃燒後產生含磁性的氧化物,所以能夠靠磁力準確地探測出地下城市平面圖。
克克塔尼文化的這些龐大村落設計得井井有條,但卻好像沒有宮殿、華麗的廟宇,亦沒有中央行政機構的痕跡,村落中的每個房屋也是同樣大小,好像並沒有劃分窮人、富人居住的區域,更沒有專門留給達官貴人的墓地。這些特徵不禁讓一些考古學家猜想:克克塔尼文化也許沒有社會的結構、階級?因為沒有中央的行政結構,有些學者對是否應把克克塔尼村落稱為「城市」持保留意見。
多部落共用設施不分貧富
不少古代城市都有社會階級,為什麼克克塔尼文化卻好像沒有?有學者猜想與當時的氣候轉變有關,本來可能是不同的部落因為氣候的改變而被迫四處遷移,再因此慢慢聚集成克克塔尼文化的龐大村落。村落中的設施、房屋可能都是被各個組成部落共用,所以傾向樣式一致、沒有貧富的分別。
不過,亦有研究人員指出,克克塔尼文化晚期出現了社會貧富結構的雛形。
小結
到了公元前3400年,克克塔尼的龐大村落慢慢地被遺棄,至公元前2800年,克克塔尼的其他村落也消失了,歐洲亦逐漸進入青銅時代。克克塔尼文化缺少達官貴人的墓地,卻也令我們少了可供研究的文物。研究人員仍在繼續努力,以求理解克克塔尼的社會結構、衰落原因等等問題。
●杜子航 教育工作者
早年學習理工科目,一直致力推動科學教育與科普工作,近年開始關注電腦發展對社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