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討「本地生」定義 確保學位公平競爭


教育局:港教育將循國際化數碼化多元化方向發展
香港致力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在增加吸納非本地學生的同時,如何平衡人才引進與教育資源分配亦引起社會關注。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昨日表示,局方正在檢討專上院校錄取學生時「本地生」定義,並參考英國、新加坡等地政策,及諮詢其他政府部門及各持份者,以確保學位公平競爭。她提到,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這對香港至關重要,接下來香港教育將循國際化、數碼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以配合國家大局全力推進。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陸雅楠
目前在香港專上院校招生中,「本地生」定義包括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單程證、引進人才受養人(首次簽發為18歲以下)簽證等多種證件的學生。蔡若蓮昨日出席教育局傳媒午宴時表示,隨着近年香港吸引十多萬人才來港,其子女基礎教育已得到保障,但大學學位競爭激烈,需要重新審視「本地生」定義以維持教育公平性,而檢討過程中需考慮是否會影響人才來港的意慾、香港的競爭力及吸引力等多方面因素。
蔡若蓮又指,剛發布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及國家未來十年要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策略,那正正對應香港教育發展的黃金時期,而國際化更是香港教育的重要目標,透過香港各所大學在學校課程設計、導師培訓以及科研方面的優秀表現,帶出建設國際教育樞紐的重要競爭力。
增「一帶一路」獎學金 吸優質生源來港
她提到,八所資助大學聯合成立了大學校長會國際化小組,教育局及教資會秘書處積極與小組合作,進一步提升「留學香港」品牌的宣傳推廣工作,拓展國際網絡和招收來自更多不同地區學生來港升學,至今已與各地很多院校交流協議,成效頗佳。
此外,教資會亦額外撥款1,000萬元,針對性與「一帶一路」重點來往國家簽署合作協議,以及與當地高中學校聯繫,增加「一帶一路」獎學金,以吸引更多優質生源來港。
蔡若蓮:續強化教育和學校運作數碼化
在數碼化方面,蔡若蓮指為配合國家「科教興國」願景和人工智能(AI)高速發展,香港學校正全力深化STEAM教育,小學和初中科學科課程會先後推出和更新,以應對科技挑戰。
蔡若蓮表示,觀察到學校電子學習應用已廣泛普及,特區政府新成立的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將與業界保持緊密溝通,未來將進一步強化教育和學校運作的數碼化。
她強調,香港教育期望能培養多元化人才,支持「八大中心」建設和產業多元發展,提升香港競爭力,當中包括大力推動職專教育,過去一年已先後審核成立兩所應用科學大學,在傳統學術教育以外培訓更多應用人才,教育局未來會繼續加強與內地的合作,在課程和資歷尚進行互認,提升年輕一代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