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中國在AI全球治理作積極貢獻

  「未來十年,人工智能將對全球經濟增長、產業轉型、社會民生、氣候環境和國際合作造成深遠的影響。」在正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2025年年會上,世界經濟論壇大中華區主席陳黎明接受訪問表示,中國不僅在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發展上取得了顯著進展,還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

  中國人工智能產業核心產業規模已接近6,000億元人民幣,產業鏈覆蓋芯片、算法、數據、平台、應用等上下游關鍵環節。陳黎明認為,人工智能在智能機器人、智能創作、智慧教育和智慧醫療等領域的快速應用落地,加速了產業優化升級,也為社會各領域帶來了廣泛的創新機遇。

  「人工智能為我們的經濟、社會和地球帶來了巨大潛力。如果應用得當,人工智能可以提高效率,並支持資源管理、緩解氣候變化、應對災害和經濟轉型。」在陳黎明看來,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仍面臨不少挑戰。例如,全球南方國家在人工智能治理的對話中沒有被充分代表;隨着人工智能技術日益融入日常生活,它也帶來了重大的倫理、隱私和治理挑戰,包括數據隱私、算法偏見和透明度問題。

  陳黎明認為,在共同應對數據安全、人工智能規範治理等問題上,國際社會尚缺乏充分的對話與合作。他呼籲,在促進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同時,確保其安全、可靠、可控和公平,「這需要在快速的技術發展和有效的治理之間找到平衡,必須在創新和倫理之間建立橋樑。」

  強調發展與安全並重原則

  陳黎明說,中國2023年提出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並強調了人工智能發展與安全並重的原則。「這一倡議既是對全球挑戰的正面回應,也為國際社會在人工智能治理問題上提供了重要參考。」

  陳黎明說,多邊合作推動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框架和政策共識的初步形成。中國提出「以人為本、智能向善」的理念,在平衡人工智能發展與安全方面取得積極進展,並於2023年發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標誌着中國在推動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為行業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指引。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不僅關乎自身經濟高質量發展,也影響着全球經濟格局。」國際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德勤中國首席執行官曾順福在年會期間也表示,如果說過去「中國製造」的吸引力靠的是低成本的勞動力,今天「中國製造」的吸引力則來源於開放和創新。同時,中國也在持續推進醫療、電信、教育等服務業有序開放,其中外商獨資醫院已實現突破。服務業開放不僅能給中國百姓提供更豐富的服務供給,也能給全球企業帶來更多商機。

  曾順福還表示,中國同時還不斷擴大服務貿易的開放。2024年中國首次在全國範圍對跨境服務貿易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對促進人才、資金、技術、數據等創新要素安全高效地跨境流動作出比較系統的規定。

  此外,近期中方持續推出便利人員往來舉措。目前,中國已同25個國家實現全面互免簽證,對38個國家試行單方面免簽政策,對54個國家實施過境免簽政策。在曾順福看來,今年的「中國遊熱」正是中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直觀體現。

  曾順福表示,中國始終是推動全球經貿合作的堅定力量,近年來中國在貿易、投資、綠色經濟和數字經濟等多方面持續助力世界經濟增長。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