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不應排斥回流醫病
劉韋瑋 資深傳媒人
近年來,隨着全球政治和經濟環境的變化,許多已移民的香港居民選擇「回流醫病」。近日在立法會上,有議員關注當局會否限制已移居海外人士使用資助公營醫療服務。事實上,「回流醫病」這話題在社會上也引發起廣泛討論,尤其是關於香港社會是否應接受這些回流者在本地醫療系統中尋求服務的問題。
首先,從人道主義和社會責任的角度來看,接受回流者在本地醫療系統中尋求服務是合理且必要的。許多移民在外地生活後回流,是因為他們在新環境中遇到了無法預見的挑戰,可能包括語言障礙、醫療保險限制或文化適應困難等。在這些情況下,回流者返回香港可能是為了尋求熟悉的環境和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這種需求反映出香港醫療系統的高效與可靠,顯示了香港在全球醫療領域的競爭力。因此,從社會責任的角度來看,香港有義務為這些曾經的居民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務。
不過,無可否認的是這回流現象的確為本港帶來了醫療系統的挑戰。香港的醫療資源本來就緊張,回流者的增加可能會加劇這一問題。公共醫療系統面臨着床位、醫生和護理人員不足的問題,而回流者的增加可能會進一步加重這些負擔。因此,社會需要認真評估如何在維持醫療服務質量的同時,重新合理分配資源以滿足新增需求。這方面,就需要當局調整政策,增加醫療預算、擴建醫療設施,以及引入更多的醫療專業人才。
從長遠來看,接受回流者也將為香港帶來潛在的優勢。回流者往往具備國際視野和豐富的經驗,他們的回歸可能為香港帶來新的理念和創新思維。在醫療領域,這些回流者可以通過分享他們在海外的經驗,促進本地醫療技術和服務的提升。此外,他們的多元文化背景也可以幫助香港醫療系統提高對國際患者的服務能力,從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醫療樞紐的地位。
社會對回流者的接受與支持,不僅是醫療服務的問題,也是社會包容性和凝聚力的體現。香港一直以來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開放和包容是其核心價值之一。通過接納回流者,香港可以進一步鞏固其多元文化的社會結構,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穩定性。從社會發展和長期利益的角度來看,社會更應當接受並支持這些回流者。這不僅是對個體需求的回應,也是對香港未來發展的投資。香港社會應積極探索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以確保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同時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