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趙凱渝將榮休 談服務市民三心得

●張趙凱渝希望民政團隊不要小看自己所做的每樣細微事情。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張趙凱渝希望民政團隊不要小看自己所做的每樣細微事情。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子晉)經歷38載公務員生涯,將於本月底展開退休前休假的民政事務總署署長張趙凱渝先後在14個不同政策局和部門的崗位上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她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分享自己在這些年來所體會到三點服務市民心得:一是遇困難不要退縮;二是遇挫折不要失望;三是要「一步一腳印」耐心地堅持努力。她希望民政團隊不要小看自己所做的每樣細微事情,繼續行快一步,行多一步,以「民政幫到你」精神服務市民。

  張趙凱渝於1986年加入政府,曾在公務員事務局、政務司司長辦公室、教育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等多個決策局及部門服務,並於2022年4月起出任民政事務總署署長至今。

  滿意團隊表現 體現「改革創新 務實有為」

  回顧民政事務總署團隊在過去兩年的工作表現,張趙凱渝感到滿意,認為能夠體現出「改革創新,務實有為」。她解釋,署方在參與重塑區議會方面,今屆區議會落實了很多制度改革,包括由各區民政事務專員擔任區議會主席等,讓如今的區議會貫徹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以行政主導為核心價值,更好聚焦處理民生問題,發揮上情下達、下情上報功能。

  而新一屆區議會自去年1月舉行首次會議起,隨即着手處理大量民生工作和議題,擺脫過去充斥區議會的政治爭執。全港每位區議員也在短短幾個月內成立了自己的辦事處,開始會見市民,舉辦很多活動等。

  她說:「在民政工作的滿足感是時刻都有……譬如2023年發生世紀黑雨,特區政府有各項基金為家裏水浸的受災人士提供經濟援助,民政那時候便提供了一站式申請服務,逐一處理他們的申請等,都是貼地的服務。」

  退休在即,她想特別對一眾部門人員、關愛隊義工們說聲多謝,「真的要多謝很多人,首先我一定要多謝民政的同事,如在修訂《區議會條例》時不眠不休參與制訂好有關政策、法例,經常做到半夜三更……多謝所有關愛隊成員,他們雖然全是義務工作,卻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全天候關懷社區,過時過節也好,晴天雨天也罷,總而言之,有需要的時候,他們都可以出動,颱風、暴雨、停電、火警這些不用問,平時也有很多服務和探訪……」

  成立關愛隊 凝聚地區力量助民

  協助成立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是民政總署這兩年來的一項重要工作。她表示,這讓很多地區的義務工作者不再各自為政,在全港18區關愛隊統籌、指揮下更好幫市民做事,有效凝聚地區的人力、物力,支援特區政府的地區服務。至目前為止,關愛隊已探訪了34萬個長者戶和其他有需要住戶;為他們提供約3.6萬次簡單家居或其他支援服務,如換天花燈膽、陪診等;舉辦了2.1萬項地區為本活動,如在長者多的地區舉辦體檢服務等;在火災、停電、停水等突發事故提供相關支援等。

  「其他政府部門的工作都不及民政事務總署令人難忘,因為這部門是最貼地、最前線、最民生的。」她說,就算自己在其他政策局工作也要就制訂政策諮詢市民意見,也不會像自己現在這樣每天都要緊貼民情。例如,在火災發生後,可能要到場了解事故單位會否有支援需要,跟進隔壁住戶的牆壁有否燻黑等;了解到關愛隊上門與少數族裔家庭聊天,解答日常生活疑難,協助填寫申請社會福利支援的申請表等「小事」,對少數族裔人士卻可能是大幫忙。

  回望自己的職業生涯,張趙凱渝說,公務員職務輪調的制度讓自己有幸在14個不同政策局和部門服務,感覺像做了很多份工作範疇。「每個崗位其實也有自己獨特的困難,都可以做到獨特的成績。」

  她多年來的工作體會是:「有困難不要退縮,一定要盡力去做,盡力去做之後,我相信一定是有成果的;有挫折不要失望,其實這些挫折是一定會過的,過了之後其實是一個經驗,遇到其他困難都可能有用的;要記住『一步一腳印』,有些困難難以一下子完全解決……或許我職位低微,只有能力做一點點事,但其實要每一樣小事情加起來,才可能處理到那個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