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解惑】楊柳詮釋一體兩面 科學印證陰陽合一

  上回提到,Google剛發表了最新的量子電腦芯片「Willow」,宣布人類在量子計算領域中已取得驚人突破,足以改變未來世界發展。芯片名稱「Willow」,中文一般譯為柳樹,又稱楊柳、垂柳。關於晶片的命名意義,暫時未見官方詳細解釋。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楊柳向有特別的象徵意義,在文學作品中屢被稱引。考其典故,最早當出現於《詩經·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譯文

  回想離家出征時,楊柳飄飄隨風吹。

  如今戰後歸途中,雨雪紛紛滿天飛。

  道路泥濘難行走,飢渴交迫太煎熬。

  我心淒淒滿腔悲,無人體察我情哀。

  註釋

  (1)依依:形容楊柳茂盛且隨風飄揚之貌。《毛詩傳箋通釋》:「依、殷古同聲,『依依』猶『殷殷』,殷亦盛也。」

  (2)思:語末助辭,與上句「矣」字對文。

  (3)雨雪:與前句「楊柳」對應,指雨雪夾雜。

  (4)霏霏:形容雨雪綿密且四處飄散之貌。《詩經·北風》「雨雪其霏」,朱熹《詩集傳》曰:「霏,雨雪分散之狀。」

  (5)遲遲:形容道路悠遠,或因路況艱難而行走緩慢。更有可能,是形容士兵思家心切,分外感覺路途遙遠。

  詩題《采薇》,以征人回憶採集薇菜充飢的往事起興,描寫征戰的辛酸,以及歸途中抒發的複雜感情。全詩共分六章,上文所選讀者,乃最後一章,亦是最重要的一章。方玉潤《詩經原始》評曰:「此詩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是也。

  以柳贈別表不忍分離

  其中,「楊柳」指代春天,「雨雪」指代冬天,詩人借景抒發征人出發與返程時的心情。從此,「楊柳」便有別家的象徵意義。又因「柳」諧音「留」,古人送別時遂有贈柳風俗,藉以表達不忍分離之情。又清代褚人穫《堅瓠廣集》:「送行之人豈無他枝可折而必於柳者,非謂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鄉正如木之離土,望其隨處皆安,一如柳之隨地可活,為之祝願耳。」認為柳樹與其他樹木相比,其特點是「隨地而生」,故可用以祝願遠別的人,冀望他到了異地後,能夠隨遇而安,亦可通解。

  「楊柳」明明是春天生機勃勃的意象,其諧音意義明明是「挽留」,但在文學作品中卻偏偏象徵「離別」,常用以表達離愁別恨,營造黯然失落的氛圍。這情況看來矛盾,實則自然不過。中國文化以《周易》為根,《繫辭傳》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相對,孤陰不長,獨陽不生。楊柳的「留」與「別」,亦是如此道理,正因為要「離別」,於是才想「挽留」,因而賦有矛盾的象徵意義。這種現象,就如我們在道別時會說「再會」,期待他日重聚,意思相當正面;但每次說到「再會」,就代表彼此即將分別,不知何時才能會面,難免又有負面感受。

  總之,陰與陽,正與反,以至宇宙間一切相對概念,無不如此,都是一體兩面,體用一如。因此,《老子》曰:「名可名,非常名。」《心經》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均體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而在量子力學中,有一個名為「量子糾纏」的重要概念。這一理論,由愛因斯坦等人於1935年提出,本來只是一種假定現象(EPR悖論),推論不同基礎粒子間可能存在糾纏關係,即使相隔遙遠距離,也沒有任何外在的力學影響,但只要有其中一個粒子的旋向受到干擾,另外一個粒子亦會同時在瞬間感應,向相反的方向自旋。

  眾所周知,愛因斯坦創立了劃時代的「相對論」,並從狹義相對論中導引出著名的方程式E = mc2(E表示能量,m代表質量,c則指光速),用以計算質量與能量的轉換,以及宇宙時空間的相對關係。對於「量子糾纏」,愛因斯坦稱之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認為當中存在或然率,堅持上帝不應擲骰子,始終抱持否定態度。

  不過,隨着時代發展,現代物理學已證明了「量子糾纏」的真實。2024年8月,加拿大渥太華大學與意大利羅馬第一大學的科學家更發表研究成果,表示可實時顯示兩個糾纏光子的波函數,結果竟出現了一幅「太極圖」。

  「太極圖」象徵中國文化重視陰陽合一的本質,與現代科學所謂的「量子糾纏」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如今,量子電腦晶片以「Willow」命名,可能也別有深意,饒有趣味。

  ●謝向榮教授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