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人生階段的買樓考慮\富足家庭教與練 林昶恆(Alvin)
今天的社會較過去富庶,有時看到新聞報道,有些年輕人置業是家人替他們安排的事情,首期甚至每月按揭供款都不用擔心,所以不需要有過多個人因素的考慮,但對大部分人來說,這只是個別事件,對他們來說置業是一個人生非常重要決定。事實上,不同人生階段的想法及要求都會有不同專注點,怎樣才是合理考慮呢?我認為以下四種人生階段的置業需要都有不同。
第一階段:對於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來說,一般都會認為自己開始有收入,希望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如果以往與家人同住時個人空間很有限,例如只得一個床位,相信很多都想擁有屬於自己的家,這想法對一些留學生來說會更強烈,因曾經在外國讀書時享受過有自己小天地的好處,嘗試過便想再擁有。可是資金有限,選擇也有限,能選的可能是樓齡不少、面積200多方呎、一些偏遠或品流較複雜的地區。
第二階段:在適婚年齡,一般是30出頭,已有十年八載的工作年資,雖然個人空間重要,但是有人可以不辭勞苦,七天24小時照顧自己及另一半則更重要,所以只要和家人關係不差,這個階段買樓的主要考慮可能是有多接近家人住處。另外,因已有一定工作年資,工作時間可能因能者多勞而加長,所以是否方便返工的地區都是一個重要考慮。相反兩口之家,平時早出晚歸,假期又要到朋友和父母家見面,沒有多少時間留在自己的房子,對單位面積的要求相對不高。
第三階段:如兩口子打算生育時,便會考慮買較大單位,例如三房單位,到時可能需要一筆不少的資金作為換樓時填補差價之用,而規劃未來時便要知道一些沒有留意但又重要的細節,早些準備可以減少將來的煩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可能因為要配合孩子的學習及發展,需要搬遷到一些黃金區域,這又是一種「今天不計劃,明天沒預算」的問題,早知道及早開始便有機會早成功。
第四階段:當孩子成年後便會有自己的生活,父母便進入了「空巢期」,再過十年八載更會面對退休,住屋的要求又會不同。面積不需要大,最重要舒適,社區設施要適合長者及有較多綠化地點等,如要住高層單位,便一定要有電梯到達才考慮。
當然人對將來的理解個個不同,際遇亦會改變,以上所說的人生階段甚至不是人人適用,但我們對未來應有前瞻性,平日多做功課,多留意置業有關的新聞及消息,及多想個人的需要是什麼,否則到真正需要出現時才計劃便有變成「計劃趕不上變化」,效果不理想,其實問題出現是因為「沒有計劃人生階段的變化」。
(作者為家庭理財教育學會會長及認可理財教練,任何查詢可發電郵到info@ffei.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