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務署:高風險水管優先更換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廣濟)特區政府水務署高級工程師簡嘉文在回覆香港文匯報查詢時表示,水務署目前採用多管齊下策略確保供水網絡有效運作。其中「風險為本水管資產管理計劃」優先為風險較高的水管進行更換或修復。截至去年8月,共約540公里水管已納入「計劃」,其中約230公里水管已完成更換或修復,約180公里的水管計劃於今年或以後動工。

  根據該署在2000年至2015年進行的一項全港性更換及修復水管計劃,有約3,000公里的老化水管(包括食水及鹹水水管)被更換及修復,之後每年政府水管爆裂宗數由2000年約2,500宗大幅減至2023年約40宗。水務署亦正在全港食水分配管網建立「智管網」,目標設立約2,400個監測區域,以主動測漏、水壓管理、為滲漏水管盡快安排維修工作,以及更換或修復水管等。截至去年9月底,已設立了約2,280個監測區域,並預計於今年第一季完成餘下的「智管網」監測區域工程。

  同時,為了減低在相同位置或附近的路段再次發生水管爆裂風險,水務署設立了「爆喉熱點」機制,若在400米長路段內,兩年內發生超過一次水管爆裂的地點,水務署會安排加快更換或修復該地點的水管。

  渠務署:引新科技測污水喉

  渠務署回覆香港文匯報查詢時表示,過去5年(2020年至2024年),香港共發生12宗主要污水泵喉爆裂個案。有關個案分布不同地區,其中五宗位於南區,主要原因包括渠管老化或受鄰近工程或地底狀況影響等所致。渠務署透過科技,包括噪聲相關檢漏法,定期為污水泵喉進行狀況勘測。透過感應儀器接收污水泵喉中滲漏點所產生的噪聲,以監察渠管狀況,並以風險為本的原則進行修復工作。渠務署會繼續探討創新科技發展,以加強污水泵喉檢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