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待《破·地獄》 刷存在感失公信力
高子明 時事評論員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日前公布今屆幾個獎項的得獎名單,年度大熱的電影《破·地獄》竟然全部落空,在最佳電影項目中五強不入,令人意外和費解,不禁讓人質疑學會的評選標準和公信力。其實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素來就是劍走偏鋒,故意製造話題刷存在感。但這樣做其實是不尊重觀眾的選擇,長此以往會喪失公信力。
《破·地獄》去年創下了香港影壇多達11項票房紀錄,港澳票房總計高達1億5,600萬港元。這樣的成績,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對一部電影市場表現和觀眾認可度的最好證明。更何況,該片在第61屆亞太影展上也收穫頗豐,衛詩雅奪得最佳女主角,導演陳茂賢榮膺最佳導演,張叔平和彭正熙獲最佳剪輯,姚漢文則贏得最佳美術指導。這樣的國際認可,無疑更加印證了《破·地獄》的實力和品質。
然而,就是這樣一部在票房和獎項上都取得顯著成績的電影,卻在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中遭遇了「滑鐵盧」。這不禁讓人懷疑,學會的評選究竟是基於什麼樣的標準?難道是故意冷待這部全城叫好的電影,以製造話題和存在感嗎?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創會會員文雋的質疑,可謂一針見血。他指出,既然《九龍城寨之圍城》可以因為票房和觀眾共鳴而獲選學會大獎的最佳電影,那麼為何《破·地獄》有1.5億的票房和廣大觀眾的支持,卻連「最佳電影」的最後五強都進不了?這樣的賽果,是否背後有什麼「計算」,甚至有意透過賽果影響金像獎會員的投票意向?
事實上,這樣的質疑並非空穴來風。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一直以來都有「玩小圈子遊戲」的傳統,專門搞冷門,劍走偏鋒。早年就曾故意將獎項頒給如《十年》、《理大圍城》等偏門電影,而這些電影在市場和觀眾中的認可度並不高。這樣的做法,無疑讓人覺得學會的評選標準存在問題,甚至有失公允。
公平公正營造健康行業生態
作為一個自視為專業的電影評論學會,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做法顯然並不專業,評選標準模糊不清,甚至讓人覺得是在故意製造議題以吸引眼球。這樣的做法,不僅損害了學會的公信力,也讓觀眾和業內人士對其評選結果產生懷疑。
在電影市道低潮的當下,《破·地獄》能夠叫好叫座,吸引到這麼多香港觀眾真金白銀地買票入場,這本身就是對電影品質的最好證明。戲中的演員黃子華、許冠文、衛詩雅和朱栢康等人的演出細膩入微,讓觀眾感同身受。尤其是衛詩雅在戲中飾演的女兒文玥,多場戲都充滿了情感的張力,讓人印象深刻。
一個健康的電影行業生態,應該讓用心拍片的人得到應有的肯定和鼓勵。香港電影只有在健康的生態下發展,才有重振光輝的希望。希望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能夠正视自己的問題,改進評選標準,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開,為香港電影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