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中醫培訓計劃次階段提前展開 今年再增名額

●左起:戴尉玲、黃巧雲 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左起:戴尉玲、黃巧雲 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健怡)香港醫院管理局繼「大灣區中醫訪問學者計劃」首次開啟香港「師帶徒」模式後,又一重大突破,於去年4月起推出首階段的「大灣區進階中醫住院臨床培訓計劃」,首次讓香港中醫師可在大灣區內的中醫醫院以執業中醫師身份加入臨床培訓。為加快推動香港中西醫協作發展,醫管局將原定今年推出的第二階段計劃提前至去年11月展開,參與的香港中醫師人數亦由首階段5人增至11人,並預計未來一年內能再新增16名學員參與。有參與計劃的本港中醫師表示,計劃助了解更多有特色的醫療法,會將經驗與同事分享,並在中西醫協作的服務單位協助病人。

  由2022年11月推出的「大灣區中醫訪問學者計劃」,參與計劃的內地中醫師運用中西醫協作,建立香港首個「師帶徒」住院中醫培訓項目。去年4月推出的「大灣區進階中醫住院臨床培訓計劃」,則為香港首個實戰臨床住院培訓項目。有別於香港的普通門診服務,參與計劃的中醫師首次獲得有限期的內地執業資格,參與大灣區內的中醫醫院的臨床團隊,首次獨立管床及治療病人,並具有處方權。

  香港醫管局總行政經理(中醫)黃巧雲日前向傳媒形容,這項嶄新實戰的安排屬香港中醫培訓的新里程,「在為期兩年的駐院進修期間,參與計劃的香港中醫師需在導師指導下,負責住院病人的臨床治療,回港後繼續在公立醫院和中西醫協作服務單位提供服務,並以視像形式與內地導師研討難症。  」

  去年4月,香港醫管局率先安排5名香港中醫師參與計劃並接受為期兩年的培訓,包括8個月在廣東省中醫院培訓。同年11月,醫管局再讓另外11名中醫師參與計劃。

  黃巧雲表示,第二階段計劃原定於今年4月才推出,但有見首階段計劃獲內地導師及香港中西醫團隊的高度讚賞,亦喜見本港中醫師在參與計劃後臨床能力提高,擴展了他們對不同專科的臨床知識,故提前至去年11月推出並增加學員名額。

  參與名額盼增至16個

  她期望於2025/2026年度內能額外增加16個名額,並於今年底內至少有10名本港中醫師前往內地的三甲中醫院參與培訓,以提升中醫師的臨床水準,並豐富本港中西醫協作人才儲備。

  該計劃於去年11月起又擴展了培訓專科的範疇,從原本神經內科及針灸科兩個實戰專科新增了腫瘤科。黃巧雲表示,醫管局中西醫協作服務涵蓋中風治療、肌肉及骨骼痛症治療等4個疾病範疇,未來會研究擴展至呼吸科、退化性關節問題等「老人退化」嚴重的疾病,詳情稍後公布。

  港醫師讚收穫豐

  早於2023年參與「大灣區中醫訪問學者計劃」,其後再於去年參與「大灣區進階中醫住院臨床培訓計劃」的仁濟醫院—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葵青區)中醫師戴尉玲,已完成內地的培訓課程,現正在港接受腫瘤科培訓。她形容,自己由一名「旁觀者」蛻變成可直接治療病人的中醫師,又表示在廣東省中醫院接受培訓時,體驗到內地的中西醫是一個團隊,中西醫師之間交流密切,「例如會在病人住院前先進行心電圖及MRI(磁力共振)診斷影像,再以中醫方式制定治療方案。」

  她在廣東省中醫院學到了不同的中醫特色療法,又增強了對於現代醫學的認識,特別是如何正確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做好臨床工作。她期望將所學所得運用到日後的診斷中,並和其他同事分享自身經驗,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治療更多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