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合作/籲粵港澳集結優勢 打造「亞洲文體新門戶」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將於今年11月在粵港澳舉行,這不僅是一件體育盛事,也是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體育事業融合發展的「助跑器」。如何推動粵港澳三地的文體經濟發展、打造「亞洲文娛體育新門戶」,成為廣東政協委員關注的話題。
系統構建灣區品牌效應
「舉辦完『十五運會』後,怎麼進一步用好場館、訓練基地,讓更多香港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兩天大家都在積極討論。」港區廣東省政協常委霍啟山表示,包括進一步建設體育灣區,甚至申辦更大規模的體育賽事,都是三地可以繼續努力的方向。
港區廣東省政協常委、香港建滔化工集團執行董事張廣軍也表示,賽事結束後要充分用好這些現有場地,需要吸引有國際級影響力的賽事活動、文化娛樂品牌盛事落戶大灣區。在這方面,香港有聯通海內外的專業服務優勢,澳門不缺資金,內地更不缺市場,應該把這三方面的優勢集結起來。他認為,香港的「盛事之都」、澳門的「演藝之都」、廣州的「賽事之都」建設應該充分銜接,系統構建具有大灣區屬性的品牌效應,彼此成為增量,一起做強做大,讓更多資金、人流匯聚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近些年在文化交流合作方面已有顯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澳區廣東省政協委員梁嘉寶在調研中發現,三地文化交流機制還不夠完善,活動形式較為單一。她建議可以成立灣區文化發展促進委員會,加強文化工作的統籌、對接和溝通。同時,爭取國家在文化審批事項方面給予廣東更多授權,借助港澳更好吸引投資和品牌活動項目落戶,引進、培育更多專業人才。
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歌舞劇院獨唱演員陳筱棠建議,大灣區應加強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合作與協調,實現文體旅產業在大戰略和大品牌上的「灣區一盤棋」,「大灣區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資源稟賦,可以合力把大灣區建成文娛體育賽事的亞洲新門戶。」
大公報記者胡若璋、黃寶儀